學習中國古代經濟史的心得體會

從小到大,寫過不少心得體會,有的是老師留的作業,有的確是發自內心的,自己真的有體會的時候,拿起筆來一氣呵成,那種感覺真是妙不可言,但老師留的這篇心得體會,思緒覺得很亂,無處下筆,關鍵是幾乎沒有什麼心得,沒什麼體會。

想找找感覺,便拿出課本,隨便翻翻,幾乎是新的,有的只是些簡單的勾勾劃劃,偶爾旁白處有點筆記,我每次都去上課,但是否每次都認真聽課,從課本的新舊就能說明一切。我閉上眼睛回想這半年來所學的經濟史,努力在記憶里搜尋,卻什麼都沒有,每節課都去卻沒有收穫,頓時覺得有點說不過去,先不說大的對不起誰,首先對不住的就是交的那學費,農村中來的孩子,在幾乎大學生涯中沒學到知識真對不住父母掙得血汗錢,每次想的很多卻落實不到位,只是心裡想想,覺得內疚、慚愧,可該動真格的了卻退縮了。

不扯太遠了,先說說為什麼我不想逃課,我首先說明,並不是喜歡這門課才去聽,而是喜歡老師講的許多課外話,我是對老師講的那些話題感興趣,老師知道那么多的名家、名作,見過那么多的大學者,我喜歡聽您講那些有關他們的瑣事,雖然事小,但我覺得有些時候對我是一種激勵,有的我可以批判吸收,老師以前提到過歷史學者為了知識為了學術,不惜終身不娶。我雖然很欽佩這些人,但我是剛入大學就定了考研的目標,並且也已經開始很早準備,但現實是殘酷的,各中因素綜合到一快兒,我還是決定放棄了,老師前段時間一直在發表考研不是唯一出路的話,我當時特喜歡老師講那些話,覺得不考研並不代表著沒出息,而是生存的可供選擇的路更多了,更闊了,我記得最深的一句就是老師常說的乾什麼吃不上飯呀,是呀,乾什麼吃不上飯呀,但是我也不完全同意這種觀點,是做什麼都能吃上飯,為什麼卻有好飯與賴飯之分呀,分水嶺在乾你奮鬥的程度,上進的程度,一生懶懶散散,庸庸碌碌卻也能吃上飯,但一輩子吃不上什麼好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