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考察學習心得體會

內蒙古考察學習心得體會(縣委書記)

近日,考察了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烏海等幾個城市。內蒙古的發展在全國排名在前十位,所以這次考察抱著一種認真學習的心態,側重於了解、挖掘其發展思路、發展理念、發展措施及發展速度。作為大興安嶺東部地區一名縣級黨委的主要領導,自己一直在思索全縣的發展問題,且時刻關注著大興安嶺地區整體的發展態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這次考察,把內蒙古的發展與大興安嶺的發展對照加以研究,感覺收穫很大,很有啟發,對我區今後的發展,思路更加明晰,信心更加堅定。

一、切合實際,敢為人先的發展途徑

內蒙古橫跨“三北”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素有“東林西鐵、南糧北牧、遍地礦藏”之美稱。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內蒙古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優勢,得天獨厚的地域又具有與國內多個經濟區域發展多層次經濟及技術合作的區位條件。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不斷最佳化環境,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產業化進程,經濟成長速度和質量顯著提高,走出了一條切合實際、敢為人先、多樣化的發展之路。在這次考察中我們注意到,內蒙古的快速發展主要有以下10條途徑。

(一)高污染治理取得成效,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保護與產業做大做強相伴前行之路。近年來,內蒙古加大了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下大力氣、大決心治理污染,取得了顯著成效。內蒙古沒有因為怕污染而裹足不前,而是在堅決推動產業做大做強的同時,加大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很好地處理了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如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市憑藉特有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不僅成為了內蒙全區經濟發展的“排頭兵”,也成為了對全區產生極大輻射作用的“發展極”。在積極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由於堅持不懈地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呼、包、鄂三市作為曾經的“黑三角”變成了今天的“金三角”、“綠三角”。又如烏海市的海勃灣,原本只是塊荒漠化的土地,但是內蒙古人以超強的膽識與氣魄巨資投入,在短時間內迅速在這塊土地上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農業示範莊園,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二)爭取國家政策支持,走出了一條西部振興之路。為了逐步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1999年國家提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內蒙古敏銳地抓住了這一政策機遇,在巨觀調控中實現了差異化率先發展。內蒙古正是充分利用了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所形成的“南資北移”的強勁勢頭,迅速集聚各類生產要素,打造了呼、包、鄂經濟發展的“金三角”地區。,亞洲最大火力發電廠—-總投資200多億元、總裝機480萬千瓦的大唐托克托電廠落戶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並從起陸續投產發電,由於電力供應充足,電價便宜,依託電廠而建的托電工業園區迅速成為全國客商聞風而至的投資熱土,一大批投資數億元乃至數十億元的生物製藥、冶金化工等項目紛紛入駐,成為呼和浩特重要的經濟成長點。

(三)國有資本有序撤出,走出了一條整合發展壯大民營經濟之路。近年來,內蒙古對國有經濟布局進行了戰略性調整,一批劣勢國有企業資本有序退出市場。通過嫁接、重組等方式整合壯大民營企業,盤活了資產,注入了資金,提高了效益。在此過程中,國內外客商蜂擁而入,民營經濟迅速發展壯大,為新型工業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形成了“海納百川”的發展局面。如呼和浩特在扶持乳業做大做強的過程中,政府並沒有因為蒙牛是民營企業而另眼看待,而是充分發揮政府的統籌、協調作用,力求做到一視同仁,在劃分奶源基地、制定扶持政策的時候都努力做到公正公平,正是這樣的胸襟,鼓勵合理有序競爭,成就了伊利和蒙牛,也使呼和浩特乳業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終於在當之無愧的摘取了“中國乳都”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