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局學習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

二、繼承弘揚儒家和諧思想,積極發展民族和諧文化

黨的xx大繼承發揚了儒家和諧思想。儒家的和諧思想具有豐富的內涵。在前人有關“和”、“同”之辨的基礎上,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名言佳句。強調不同的事物和諧共處,不同的意見相得益彰。從這一理念,自然可以推導統籌兼顧,各得其所的思想。儒學大致從三個層面闡述其和諧的思想:

第一、身心的和諧。在這方面,孔子有許多論述。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等等。孔子 曾經對顏淵大加讚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對自己的評價也大致如此,他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又自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就是為後儒所稱頌的“孔顏樂處”。

第二、人與社會的和諧。將個人的和諧仁愛之心推廣到他人及至整個社會,是導致社會和諧的倫理基礎。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孟子對君子的要求是:“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又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來,以“愛人”為實質內容的“仁”是最重要的。那么,達仁的途徑是什麼呢?孔子提出忠恕之道,即:“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可想而知,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社會,不正是人們所追求的和諧社會嗎?

第三、人與自然的和諧。按照古人的看法,天下萬物皆由天地所生,天人合一,萬物同源,人和自然本不可分。《易經》提出人與天地日月四時鬼神和合相通:“大人者,與天地和其德,與日月和其明,與四時和其序,與鬼神和其凶吉。”從這種“天人合一”的出發,儒家確立了人和自然親和相處觀念。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到了北宋,張載則明確地提出:“民悟同胞,物吾與也。”明代大儒王陽明也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其視天下為一家,中國猶一人。”

儒家和諧思想,不但對歷代中國人的思想品格發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為中華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至今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輝。它是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寶藏,也是人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資源。

三、認真履行糧食部門職責,積極扮演好主力軍角色

作為糧食主管部門,在學習貫徹黨的xx屆六中全會,弘揚儒學和諧文化中必須認真履行職責,找準定位,演好角色,積極發揮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主力軍作用。

一是創新服務載體,助推新農村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深刻反映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和時代特徵,充分表明了黨中央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堅強決心,也是黨和政府在新時期的一項重要的政治和經濟任務。糧食部門是重要的涉農部門,糧食的生產環節在農業,糧食的流通基礎在農村,糧食的收購對象是農民,糧食工作與“三農”有著天然密切的聯繫。糧食部門是農村現代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新農村建設的參與者,也是新農村建設的推動者,為此,我們要從促進農業和農村全面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糧食工作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服務新農村建設為己任,牢固樹立服務“三農”的理念,自覺參與和服務新農村建設,主動將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利益、確保糧食安全作為本部門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以乾在實處的積極成效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要認真按照 “引導農民種糧、方便農民售糧、指導農民儲糧、最佳化農民吃糧、帶領農民興糧、依法為民管糧”六個方面的要求,找準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著力為新農村建設辦實事。要牢牢把握“有利於糧食生產、有利於糧農增收、有利於穩定市場”的原則,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保護、調動和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以深入開展“糧食訂單”活動,切實保護農民種糧利益;深入開展聯繫欠發達鄉鎮活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深入開展選派農村工作指導員活動,強化農村基層基礎工作;深入開展“雙五結對”活動,發揮文明單位示範和帶動作用;深入開展“一抓兩促”活動,全面提高農村黨員素質;深入開展“放心糧油進農村”活動,積極服務“三農”等“六項活動”為抓手,認真履行部門職能,積極充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