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學習有感

文化產品有認識、審美、教育等功能。文化產品對社會道德的影響力,屬於教育功能的範圍。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產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文化活動與經濟活動、政治活動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社會活動的基本內涵。人類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類。當今,文化及其產品日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成為綜合國力激烈競爭的因素。人們看得很清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正在並將繼續為社會進步提供強大的動力與支撐。在這中間,文化產品對社會道德形成的影響力,也會日益凸顯。

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文化產品是文化的物質或精神載體,文化產品熔鑄和蘊含著民族的智慧、品格、歷史、靈魂和生命力。文化包含著風俗習慣、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等多個層面,所以,它的產品對於社會和人們的影響也是或強或弱、無孔不入的。早在《易經》里,我們的先民就知道這個道理:“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直到通過觀察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以文教化,就可以使天下達到相對文明的狀態。文化產品具有“教化”的功能,也是勢所必至、理所當然的。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已經給出了可靠的證明。

文化產品與其他產品不同,它不是天然給定的,它體現著人的行為規範和價值系統;文化產品具有群體性和變遷性,它呈現著民族和人類的思想精華,積澱著厚重的歷史元素。這些特點,決定了文化產品對其接受者的道德、思想、觀念,不可能不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

作為自覺的文化形態,文化產品大多折射著社會的心理和意識,滲透著濃郁的道德情懷。人們常說的情感、情緒、性格、動機、願望、好惡,乃是人們對涉及自身利益等問題的直接感受,一旦它訴諸作品,就會有相當的彌散性,就會對經濟基礎、政治制度和道德理念產生影響。唯物史觀的原理告訴我們:“要了解某一國家的科學思想史或藝術史,只知道它的經濟是不夠的。必須知道如何從經濟進而研究社會心理;對於社會心理若沒有精細的研究與了解,思想體系的歷史的唯物主義解釋根本就不可能。”這就揭示了社會道德和心理的重要性。以文藝作品為例,一本成功反映社會心理的小說,如魯迅的《阿q正傳》,它對人們心靈的震撼程度簡直是不可限量的;一首強烈呼應時代吶喊的歌曲,如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其鏇律所產生的能量猶如一顆精神核子彈;一部出色地呈現社會積極變遷情緒的話劇,如老舍的《龍鬚溝》,它對人們境界的提升和道德的牽引也非常具有力量。

如今,我們已進入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時代,社會交往的廣泛和大眾傳播技術的迅猛拓展,使得社會心理和民眾素質,越來越成為重要的文化力量。目前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民族素質的競爭。這就預示著各種文化產品,作為社會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容器和出口,它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將會加倍地呈現。

眾所周知,所謂道德,是通過行為規範和倫理教化來調整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社會意識形式。它以善惡評價的方式,來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關係的規範和準則。現實生活和歷史傳統都表明,道德規範的調控作用幾乎體現在人們的所有活動領域。正是這一點,它給了文化產品尤其是文學藝術以無限廣闊的活動平台。譬如說文學,它被公認為“人學”,就是因為它所表現的對象和服務的對象都是以“人”為中心的,懲惡揚善、創美拒醜、斥假求真,始終是它的內在良知和追求。這樣,文學就潛移默化地處在了感染人們道德、情操、品質的先鋒位置上。其他的文化產品,如音樂、舞蹈、戲劇、繪畫、雕塑、電影、電視等,也無不起著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是滿足人們日常生活情感釋放、道德訴求和精神需要須臾不可或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