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卷三 八國

○烏仗那國

烏仗那國周五千餘里,山谷相屬,川澤連原。谷稼雖播,地利不滋。多蒲萄,少甘蔗,地產金、鐵,宜鬱金香,林樹蓊鬱,花果茂盛。寒暑和暢,風雨順序。人性怯懦,俗情譎詭。好學而不功,禁咒為藝業。多衣白氎,少有餘服。語言雖異,大同印度。文字禮儀,頗相參預。崇重佛法,敬信大乘。夾蘇婆伐窣堵河,舊有一千四百伽藍,多已荒蕪。昔僧徒一萬八千,今漸減少。並學大乘,寂定為業,喜誦其文,未究深義,戒行清潔,特閒禁咒。律儀傳訓,有五部焉:一法密部,二化地部,三飲光部,四說一切有部,五大眾部。天祠十有餘所,異道雜居。堅城四五,其王多治瞢揭厘城。城周十六七里,居人殷盛。

一、忍辱仙遺蹟

瞢揭厘城東四五里有大窣堵波,極多靈瑞,是佛在昔作忍辱仙,於此為羯利王(唐言斗諍。舊雲哥利,訛也。)割截肢體。

二、阿波邏羅龍泉及佛遺蹟

瞢揭厘城東北行二百五六十里,入大山,至阿波邏羅龍泉,即蘇婆伐窣堵河之源也。派流西南,春夏含凍,晨夕飛雪,雪霏五彩,光流四照。此龍者,迦葉波佛時生在人趣,名曰殑祇,深閒咒術,禁御惡龍,不令暴雨,國人賴之,以稸餘糧。居人眾庶感恩懷德,家稅斗谷以饋遺焉。既積歲時,或有逋課。殑祇含怒,願為毒龍,暴行風雨,損傷苗稼。命終之後,為此地龍。泉流白水,損傷地利。釋迦如來大悲御世,愍此國人獨遭斯難,降神至此,欲化暴龍。執金剛神杵擊山崖,龍王震懼,乃出歸依。聞佛說法,心淨信悟,如來遂制勿損農稼。龍曰:“凡有所食,賴收人田,今蒙聖教,恐難濟給,願十二歲一收糧儲。”如來含覆,愍而許焉。故今十二年一遭白水之災。

阿波邏羅龍泉西南三十餘里,水北岸大磐石上,有如來足所履跡,隨人福力,量有短長。是如來伏此龍已,留跡而去。後人於上積石為室,遐邇相趨,花香供養。順流而下三十餘里,至如來濯衣石,袈裟之文煥焉如鏤。

三、醯羅山

瞢揭厘城南四百餘里,至醯羅山,谷水西派,逆流東上。雜花異果,被澗緣崖,峰岩危險,溪谷盤紆,或聞喧語之聲,或聞音樂之響。方石如榻,宛若工成,連延相屬,接布崖谷。是如來在昔為聞半頌(舊曰偈,梵文略也。或曰偈他,梵音訛也。今從正音,宜云伽他。伽他者,唐言頌,頌三十二言。)之法,於此捨身命也。○四、摩訶伐那伽藍

瞢揭厘城南二百餘里,大山側,至摩訶伐那(唐言大林)。伽藍。是如來昔修菩薩行,號薩縛達多王,(唐言一切施)。避敵棄國,潛行至此,遇貧婆羅門,方來乞丐。既失國位,無以為施,遂令羈縛,擒往敵王,冀以賞財,回為惠施。

五、摩愉伽藍

摩訶伐那伽藍西北,下山三四十里,至摩愉(唐言豆)。伽藍。有窣堵波,高百餘尺。其側大方石上,有如來足蹈之跡。是佛昔蹈此石,放拘胝光明,照摩訶伐那伽藍,為諸人、天說本生事。其窣堵波基下有石,色帶黃白,常有津膩。是如來在昔修菩薩行,為聞正法,於此析骨書寫經典。

六、屍毗迦王本生故事

摩愉伽藍西六七十里,至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是如來昔修菩薩行,號屍毗迦王,(唐言與。舊曰屍毗王,訛。)為求佛果,於此割身,從鷹代鴿。

七、薩裒殺地僧伽藍等及佛本生故事

代鴿西北二百餘里,入珊尼羅闍川,至薩裒殺地(唐言蛇藥。)僧伽藍。有窣堵波,高八十餘尺。是如來昔為帝釋,時遭飢歲,疾疫流行,醫療無功,道死相屬。帝釋悲愍,思所救濟,乃變其形為大蟒身,殭屍川谷,空中遍告。聞者感慶,相率奔處,隨割隨生,療飢療疾。其側不遠,有蘇摩大窣堵波。是如來昔日為帝釋,時世疾疫,愍諸含識,自變其身為蘇摩蛇,凡有啖食,莫不康豫。珊尼羅闍川北石崖邊,有窣堵波。病者至求,多蒙除差。如來在昔為孔雀王,與其群而至此,熱渴所逼,求水不獲,孔雀王以{此束}啄崖,湧泉流注。今遂為池,飲沐愈疾。石上猶有孔雀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