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卷三 八國



其訖利多種屢以僧徒覆宗滅祀,世積其怨,嫉惡佛法。歲月既遠,復自稱王。故今此國不甚崇信,外道天祠,特留意焉。

五、佛牙伽藍及傳說

新城東南十餘里,故城北大山陽,有僧伽藍,僧徒三百餘人。其窣堵波中有佛牙,長可寸半,其色黃白,或至齋日,時放光明。昔訖利多種之滅佛法也,僧徒解散,各隨利居。有一沙門,游諸印度,觀禮聖跡,伸其至誠。後聞本國平定,即事歸途。遇諸群象橫行草澤,賓士震吼。沙門已見,升樹以避。是時群象相趨奔赴,競吸池水,浸漬樹根,互共排掘,樹遂蹎仆。既得沙門,負載而行,至大林中,有病象瘡痛而臥,引此僧手,至所苦處,乃枯竹所刺也。沙門於是拔竹傅藥,裂其裳,裹其足。別有大象,持金函授與病象,象既得已,轉授沙門,沙門開函,乃佛牙也。諸象環繞,僧出無由。明日齋時,各持異果,以為中饌。食已,載僧出林,數百里外,方乃下之,各跪拜而去。沙門至國西界,渡一駛河,濟乎中流,船將覆沒。同舟之人互相謂曰:“今此船覆,禍是沙門。沙門必有如來舍利,諸龍利之。”船主檢驗,果得佛牙。時沙門舉佛牙俯謂龍曰:“吾今寄汝,不久來取。”遂不渡河,回船而去,顧河嘆曰:“吾無禁術,龍畜所欺!”重往印度,學禁龍法。三歲之後,復還本國,至河之濱,方設壇場,其龍於是捧佛牙函以授沙門。沙門持歸,於此伽藍而修供養。

六、小伽藍及眾賢論師遺蹟

伽藍南十四五里,有小伽藍,中有觀自在菩薩立像。其有斷食誓死為期願見菩薩者,即從像中出妙色身。

小伽藍東南三十餘里,至大山,有故伽藍,形制宏壯,蕪漫良甚,今唯一隅起小重閣。僧徒三十餘人,並學大乘法教。昔僧伽跋陁羅(唐言眾賢。)論師於此制《順正理論》。伽藍左右諸窣堵波,大阿羅漢舍利並在。野獸、山猿採花供養,歲時無替,如承指命。然此山中多諸靈跡,或石壁橫分,峰留馬跡。凡厥此類,其狀譎詭,皆是羅漢、沙彌,群從遊戲,手指摩畫,乘馬往來。遺蹟若斯,難以詳述。

七、索建地羅論師及象食羅漢遺蹟

佛牙伽藍東十餘里,北山崖間有小伽藍,是昔索建地羅大論師於此作《眾事分毗婆沙論》。

小伽藍中有石窣堵波,高五十餘尺,是阿羅漢遺身舍利也。先有羅漢,形量偉大,凡所飲食,與象同等。時人譏曰:“徒知飽食,安識是非?”羅漢將入寂滅也,告諸人曰:“吾今不久當取無餘,欲說自身所證妙法。”眾人聞知,相更譏笑,鹹來集會,共觀得失。時阿羅漢告諸人曰:“吾今為汝說本因緣。此身之前,報受象身,在東印度,居王內廄。是時此國有一沙門,遠遊印度,尋訪聖教諸經典論。時王持我施與沙門,載負佛經,而至於此。是後不久,尋即命終。乘其載經福力所致,遂得為人,復鍾餘慶,早服染衣,勤求出離,不遑寧居,得六神通,斷三界欲。然其所食,余習尚然,每自節身,三分食一。”雖有此說,人猶未信。即升虛空,入火光定,身出煙焰,而入寂滅。余骸墜下,起窣堵波。

八、圓滿與覺取論師遺蹟

王城西北行二百餘里,至商林伽藍,布剌拿(唐言圓滿。)論師於此作《釋毗婆沙論》。

城西行百四五十里,大河北接山南,至大眾部伽藍,僧徒百餘人。佛地羅(唐言覺取。)論師於此作《大眾部集真論》。

從此西南,逾山涉險,行七百餘里,至半笯(奴故反。)蹉國。(北印度境。)

○半笯嗟國

半笯嗟國周二千餘里,山川多,疇隴狹。谷稼時播,花果繁茂,多甘蔗,無蒲萄。庵沒羅果、烏淡跋羅、茂遮等果,家植成林,珍其味也。氣序溫暑,風俗勇烈。裳服所制,多衣氎布。人性質直,淳信三寶。伽藍五所,並多荒圮。無大君長,役屬迦濕彌羅國。城北伽藍少有僧徒,伽藍北有石窣堵波,寔多靈異。

從此東南行四百餘里,至曷邏闍補羅國。(北印度境。)

○曷邏闍補羅國

曷邏闍補羅國周四千餘里,國大都城周十餘里。極險固,多山阜,川原隘狹,地利不豐。土宜氣序,同半笯嗟國。風俗猛烈,人性驍勇。國無君長,役屬迦濕彌羅國。伽藍十所,僧徒寡少。天祠一所,外道甚多。自濫波國至於此土,形貌粗弊,情性獷暴,語言庸鄙,禮義輕薄,非印度之正境,乃邊裔之曲俗。

從此東南,下山渡水,行七百餘里,至磔迦國。(北印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