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漢記》東觀漢記卷十

〔一〕 “吳漢”,范曄後漢書卷一八有傳。又見汪文台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二、華嶠後漢書卷一。“吳”字書鈔卷七三引時省,今補入。

〔二〕 “南陽人”,原無此句,聚珍本有,文選卷四張衡南都賦李善注、卷三八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李善注、卷五二韋曜博弈論李善注引亦皆有此句,今據增補。

〔三〕 “可與計事”,此條陳禹謨刻本書鈔卷七三引作“漢字子顏,更始立,使使者韓鴻徇河北。或謂鴻曰:‘吳子顏,奇士也,可與計事。’ 鴻召見漢,甚悅之”。唐類函卷五七引同。姚本、聚珍本皆據陳禹謨刻本書鈔輯錄。

〔四〕 “多所薦舉”,文選卷五二韋曜博弈論李善注引作“多舉漢者”。

〔五〕 “再三召見”,此下四句原無,聚珍本有,文選卷五二韋曜博弈論李善注引亦有,今據增補。

〔六〕 “漸親之”,此條文選卷三八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李善注亦引,字句略於此。

〔七〕 “吾”,原無此字,御覽卷六三一引有,今據增補。“發”,聚珍本作“伐”,誤。御覽卷六三一引作“發”,尚不誤。范曄後漢書吳漢傳云:“光武將發幽州兵,夜召鄧禹,問可使行者。”

〔八〕 “吳漢與鄧弘俱客蘇弘”,此下三句原無,御覽卷六三一引,今據增補。聚珍本亦有此三句,惟無 “吳”字,又“ 蘇弘”二字下有一“弘”字,余同。

〔九〕 “吳漢與蘇茂、周建戰”,事在建武三年,見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和吳漢傳。

〔一0〕“破”,聚珍本作“敗”。

〔一一〕“北擊清河長垣及平原五里賊,皆平之”,范曄後漢書吳漢傳云:建武四年,“又率陳俊及前將軍王梁,擊破五校賊於臨平,追至東郡箕山,大破之。北擊清河長直及平原五里賊,皆平之”。李賢注云:“東觀記及續漢書‘長直’並作‘長垣’。按長垣,縣名,在河南,不得言北擊,而范書作長直,當是賊號,或因地以為名。”可知東觀漢記載漢攻清河、平原事。此條即綜合李賢注與范書而成。

〔一二〕“吳漢擊富平、獲索二賊於平原”,事在建武五年,見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通鑑卷四一。聚珍本注云:“此建武二年事。”誤。范曄後漢書吳漢傳載於建武四年,亦不確。

〔一三〕“漢”,原脫,依文義應有此字,聚珍本有,今據增補。

〔一四〕“公孫述大司馬田戎將兵下江關”,事在建武十一年。“下江關”三字原誤作“下江開”,聚珍本作“下江關”,玉海卷一七二引同,今據校正。

〔一五〕“水”,玉海卷一七二、記纂淵海卷八引同,姚本、聚珍本作“上”。

〔一六〕“使副將武威將軍劉禹將萬餘人屯於江南”,范曄後漢書吳漢傳云:漢攻拔廣都, “遂自將步騎二 萬餘人進逼成都,去城十餘里,阻江北為營,作浮橋,使副將武威將軍劉尚將萬餘人屯於江南,相去二十餘里”。李賢注云: “東觀記、續漢書‘尚’字並作‘禹’。”是東觀漢記載漢與禹分屯江南北事。此條即據李賢注,又酌取范書字句輯錄。

〔一七〕“分營於水南水北”,與上條為同一事。

〔一八〕“緣馬尾得出”,此條事類賦卷二一亦引,文句稍異。姚本作“吳漢伐蜀,戰敗墮水,緣馬尾得出”。類聚卷九三引與姚本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