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紀》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

〔一〕 見論語季氏。

績容貌雄壯,博學多識,星曆算數,無不該覽。及權統事,辟奏曹掾。以直道見憚,出為鬱林太守,加偏將軍。績意在儒雅,非其志也,雖在軍旅,著述不廢。作渾天圖〔一〕,注易釋玄〔二〕,皆傳於世。預自知亡日,乃為辭曰:“有漢志人,吳郡陸績,幼敦詩書,長玩禮易,受命南征,遘疾逼厄,遭命不永,鳴呼悲隔!”又曰:“
從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車同軌,書同文,恨不及見也。”

〔一〕 開元占經卷六十七載之。

〔二〕 隋志曰:周易十五卷,吳鬱林太守陸績注。新舊唐志均作十三卷。原本已佚,現存明姚士□所輯陸氏易解一卷。又隋志載揚子太玄經十卷,陸績、宋衷注。新舊唐志均作十二卷。亦佚。

十一月甲子,曹操與袁紹戰於官渡,紹師大潰。

沮授為操軍人所執,授大呼曰:“授不降也,為所執耳。”操與之有舊,逆謂之曰:“分野殊異,遂用阻絕,不圖今日乃相擒也。”授對曰:“冀州失策,以取奔北。授智力俱困,宜其見擒。”操曰:“本初無謀,不相用計,今喪亂過紀,國家未定,當相與圖之。” 授曰:“叔父、母弟,懸命袁氏,若蒙公靈,速死為福。”公嘆曰〔一〕:“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也。”遂舍而厚遇之。頃之,謀歸袁氏,操殺之。

〔一〕 “公”字蔣本原闕,據黃本、南監本補,然據上文,恐當以作“操”為是。

六年(辛巳、二0一)
春三月,曹操以袁紹新敗,欲悉軍以征劉表,以問尚書令荀彧曰。彧曰:“今紹之敗,其眾離心,宜因而遂定;而欲遠背兗豫,南軍江漢。夫困獸猶鬥,況在紹乎?若收紹其餘燼承虛以出,則公之事去矣。”
四月,曹操將兵於河上。

八月辛卯,侍中郗慮、尚書令荀彧、司隸校尉鍾繇侍講於內。

冬十一月,曹操征劉備。備奔劉表,屯新野。

七年(壬申、二0二)
夏五月庚戌,袁紹發病死。
初,紹有三子:譚、熙、尚。譚長而惠,尚少而美。紹妻愛尚,數稱其才。紹以奇其貌,欲以為後,乃出譚為青州刺史。沮授諫曰:“世稱一兔走衢,萬人逐之,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一〕。且平均以賢,德均則卜,古之制也〔二〕。願上推先代成敗之誡,下思逐兔分定之義。”紹曰:“孤欲令三子各據一州,以觀其能。”授出曰:“禍其始此矣。”及紹未命而死,其別駕審配、護軍逢紀宿以驕侈,為譚所疾,於是紀外順紹妻,內慮私害,乃矯〔紹〕(詔)遺命〔三〕,奉尚為嗣。譚至不得立,自稱車騎將軍。由是有隙,譚軍黎陽。

〔一〕 商君書定分篇:“一兔走,百人逐之,非兔可分以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堯、舜、禹、湯且皆●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貧盜不取。”慎子亦有此說。

〔二〕 昭公二十六年左傳載王子朝使告於諸侯曰:“昔先王之命曰:‘王后無適,則擇立長。年鈞以德,德均以卜,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又襄公三十一年左傳載穆叔曰:“大子死,有母弟,則立之;無,則立長。年鈞擇賢,義均則卜,古之道也。”其義一也。

〔三〕 紹、詔形近而訛,故正之。

九月,曹操征譚、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