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集語》卷十二



《淮南子·氾論訓》 孔子誅少正卯,而魯國之邪塞。

《說苑·指武》 孔子為魯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於東觀之下。門人聞之趨而進,至者不言,其意皆一也。子貢後至,趨而進曰:"夫少正卯者,魯國之聞人矣。夫子始為政,何以先誅之?"孔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夫王者之誅有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辨而險,二曰言偽而辯,三曰行辟而堅,四曰志愚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皆有辨知聰達之名,而非其真也。苟行以偽,則其知足以移眾,強足以獨立,此奸人之雄也,不可不誅。夫有五者之一,則不免於誅,今少正卯兼之。是以先誅之也。昔者,湯誅蠋沐,太公誅潘阯,管仲誅史附里,子產誅鄧析,此五子未有不誅也。所謂誅之者,非為其晝則攻盜,暮則穿窬也,皆傾覆之徒也。此固君子之所疑,愚者之所惑也。《詩》云:'憂心悄悄,慍於群小。'此之謂矣!"

《論衡·講瑞》 子貢事孔子,一年自謂過孔子,二年自謂與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當一年二年之時,未知孔子聖也,三年之後,然乃知之。以子貢知孔子,三年乃定。世儒無子貢之才,其見聖人,不從之學,任倉卒之視,無三年之接,自謂知聖,誤矣。少正卯在魯,與孔子並。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顏淵獨知孔子聖也。夫門人去孔子歸少正卯,不徒不能知孔子之聖,又不能知少正卯,門人皆惑。子貢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子為政,何以先之?"孔子曰:"賜退!非爾所及。"

《劉子·心隱》 少正卯在魯,與孔子同時。孔子門人,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獨知聖人之德也。夫門人去仲尼而皈少正卯,非不知仲尼之聖,亦不知少正卯之佞。子貢曰:"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何以先之?"子曰:"賜也還!非爾所及也。夫少正卯,心逆而蠤,行辟而堅,言偽而辯,詞鄙而博,順非而澤。有此五偽而亂聖人,以子貢之明而不能見,知人之難也!"

《韓非子·內儲說下》 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黎且謂景公曰:"去仲尼猶吹毛耳。君何不迎之以重祿高位,遺哀公以女樂以驕榮其意。哀公新樂之,必怠於政。仲尼必諫,諫而不聽,必輕絕於魯景公。"曰:"善。"乃令黎且以女樂六遺哀公,哀公樂之,果怠於政。仲尼諫,不聽,去而之楚。

《晏子春秋·外篇下》 仲尼相魯,景公患之。謂晏子曰:"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孔子相魯,若何?"晏子對曰:"君其勿憂。彼魯君,弱主也;孔子,聖相也。君不如陰重孔子,設以相齊,孔子強諫而不聽,必驕魯而有齊,君勿納也。夫絕於魯,無主於齊,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魯之齊,景公不納,故困於陳、蔡之間。

《陸賈新語·辨惑》 孔子遭君暗臣亂,眾邪在位,政道隔於三家,仁義閉於公門,故作《公陵之歌》,傷無權力於世。

《琴操》 《龜山操》者,孔子所作也。齊人饋女樂,季桓子受之,魯君閉門不聽朝。當此之時,季氏專政,上僣天子,下畔大夫,賢聖斥逐,讒邪滿朝。孔子欲諫不得,退而望魯,魯有龜山蔽之。辟季氏於龜山,托勢位於斧柯。季氏專政,猶龜山蔽魯也,傷政道之陵遲,閔百姓不得其所,欲誅季氏而力不能,於是援琴而歌云:"予欲望魯兮,龜山蔽之,手無斧柯,奈龜山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