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第四卷)》第十章


李岩見皇上畢竟英明,肯聽進言,趕快又說道:“陛下,我朝新建,同東虜必
有一戰,不可不儘早放在心中。兵法①云:‘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
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以臣之愚見,從明日攻克北京之後,即應以不可
勝之勢,使敵人不敢來犯。”

①兵法——我國占人所著兵書很多,其中最完備、最具有權威性的著作是戰國
時齊人孫武所著的兵書,稱做《孫子十三篇》,古人引用時簡稱《兵法》即可。以
下所引用的話,均在《孫子·形篇》。

李自成心中認為進北京後第一件大事是舉行登極大典,昭告天下,傳檄江南。
李岩的話不合他的心意。他不相信他手下有精兵強將,百戰百勝,滿洲人膽敢來犯。
但是他沒有流露出不高興的神色,含笑問道:
“如何使敵人不敢來犯?”
李岩回答說:“《孫子》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臣以為這‘修道而
保法’一句話,言簡義賅,深具至理,陛下應反覆思之。”
“孤在商洛山中時,每日練兵之外,雜事不多,有閒暇讀書。《孫子十二篇》
也仔細讀過多遍,遇有心得處反覆背誦,並在七頁上寫了不少眉批。你說的‘修道
而保法’這一句,孤也記得,你此刻提到這句話是何意思?不妨明白說出,無庸忌
諱。”
宋獻策看出來皇上微露不悅之色,暗中用腳尖在李岩的腳上碰了一下,要他適
可而止。但李岩卻有一種骨鯁性格,願意趁此進入北京前夕,為皇上貢獻忠言,所
以不顧家獻策的暗示,向皇上說道:
“關於孫子的這句話,諸家注釋,各有發揮,臣以為詩人杜牧的註解最得真諦。
按照杜牧的註解,道就是仁義,就是仁政;法就是法制,既指治理國家的法制,也
指軍紀嚴明。所以臣惟望陛下不忘‘修道而保法’,便不必擔憂東虜乘機人犯了。”

李自成問:“明日上午就要進北京內城,如何才是‘修道而保法’?請言其詳。”

李岩憑著一片忠心,明知皇上不會聽從,還是大膽地直言:“原來陛下早已決
定,破城之後,將明朝勛戚①與六品以上官員,除少數素有清廉之名的朝臣以外,
全數逮捕,拷掠追贓,以濟國用。皇上又念三軍將士多年來追隨陛下暴露露,冒白
刃,幸而不死,得有今日,所以決定順應三軍將士之望,在北京城破之後,三軍人
城駐紮,與民同樂。當時臣與獻策對此兩項決定,都曾諫阻,區區忠言,未蒙皇上
見納,至今衷心耿耿。今日我大軍即人北京內城。臣冒死再次進言,請陛下取消成
命,以利國家,不使敵人有可乘之機。”

①勛戚——勛臣與皇親兩種家族,簡稱勛戚,構成封建社會中最高統治階層。

李自成沉默片刻,問道:“倘若孤取消成命,如何處置方好?”
“陛下是一國之君,遇有大事,俯聽眾議,斷自宸衷。眾多部隊,何者進城警
備彈壓,何者在城外原地駐紮,候令進止,今晚陛下即可下一上諭,請將遵諭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