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湘東王子建,字雲立,武帝第二十一子也。母謝無寵,武帝度為尼。明帝即位,使還母子建。永泰元年見殺,年十三。

南郡王子夏,字雲廣,武帝第二十三子也。上春秋高,子夏最幼,寵愛過諸子。初,武帝夢金翅鳥下殿庭,搏食小龍無數,乃飛上天。及明帝初,其夢方驗。永泰元年,子夏誅,年七歲。

文惠太子四男:安皇后生廢帝鬱林王昭業,宮人許氏生廢帝海陵恭王昭文,陳氏生巴陵王昭秀,褚氏生桂陽王昭粲。

巴陵王昭秀,字懷尚,太子第三子也。鬱林即位,封臨海郡王。隆昌元年,為都督、荊州刺史。延興元年,征為車騎將軍。明帝建武二年,改封巴陵王。永泰元年見殺,年十六。

桂陽王昭粲,太子第四子也。鬱林立,封永嘉郡王。延興元年,出為荊州刺史,加都督。建武二年,改封桂陽王。四年,為太常。永泰元年見殺,年八歲。

明帝十一男:敬皇后生廢帝東昏侯寶卷、江夏王寶玄、鄱陽王寶寅、和帝,殷貴嬪生巴陵隱王寶義、晉熙王寶嵩,袁貴妃生廬陵王寶源,管淑妃生邵陵王寶修,許淑媛生桂陽王寶貞。余皆早夭。

巴陵隱王寶義,字智勇,明帝長子也,本名明基。建武元年,封晉安郡王。寶義少有廢疾,不堪出人間,止加除授,為都督、揚州刺史,仍以始安王遙光代之。轉為右將軍,領兵置佐,鎮石頭。二年,為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東昏即位,進征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給扶。永泰元年,為都督、揚州刺史。三年,進位司徒。和帝西台建,以為侍中、司空。梁武平建鄴,宣德太后令以寶義為太尉、領司徒,詔云:"不言之化,形於自遠"。時人皆雲此實錄也。梁受禪,封謝沐公。尋封巴陵郡王,奉齊後。天監中薨。

江夏王寶玄,字智深,明帝第三子也。建武元年,封江夏郡王。東昏即位,為都督、南徐、兗二州刺史。寶玄娶尚書令徐孝嗣女為妃,孝嗣被誅離絕,東昏送少姬二人與之。寶玄恨望有異計。明年,崔慧景舉兵,還至廣陵,遣使奉寶玄為主,寶玄斬其使,因是發將吏防城。慧景將度江,寶玄密與相應,開門納慧景,乘八掆輿,手執絳麾幡,隨慧景至都,百姓多往投集。慧景敗,收得朝野投寶玄及慧景軍名,東昏令燒之,曰:"江夏尚爾,豈復可罪餘人?"寶玄逃奔,數日乃出,帝召入後堂,以步鄣裹之,令群小數十人鳴鼓角馳繞其外,遣人謂曰:"汝近圍我亦如此。"少日乃殺之。

廬陵王寶源,字智泉,明帝第五子也。建武元年封。和帝即位,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中興二年薨。

鄱陽王寶寅,字智亮,明帝第六子也。建武初,封建安郡王。東昏即位,為都督、郢州刺史。永元三年,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鎮石頭。其秋,雍州刺史張欣泰等謀起事於新亭,殺台內諸主帥。難作之日,並前南譙太守王靈秀奔往石頭,帥城內將吏,去車腳,載寶寅向台城,百姓數千人皆空手隨後。至杜姥宅,日已欲暗,城門閉,城上人射之,眾棄寶寅走。寶寅逃亡三日,戎服詣草市尉,尉馳以啟帝,帝迎入宮,問之。寶寅涕泣稱制不自由,帝笑,乃復爵位。宣德太后臨朝,改封寶寅鄱陽王。中興二年,謀反奔魏。

邵陵王寶修,字智宣,明帝第九子也。建武元年,封南平郡王,二年改封。中興二年謀反,宣德太后令賜死。

晉熙王寶嵩,字智靖,明帝第十子也。中興元年,和帝以為中書令。二年誅。

桂陽王寶貞,明帝第十一子也。中興二年誅。

論曰:守器之重,邦家所馮,觀文惠之在東儲,固已有虧令德。向令負荷斯集,猶當及於禍敗,況先期夙隕,愆失已彰。而武帝不以擇賢,傳之昏孽,推此而論,有冥數矣。子良物望所集,失在儒雅,當斷不斷,以及於災,非止自致喪亡,乃至宗祀覆滅,哀哉!夫帝王子弟,生長尊貴,情偽之事,不經耳目;雖卓爾天悟,自得懷抱,孤寡為識,所陋猶多。齊氏諸王,並幼踐方岳,故輔以上佐,簡自帝心,勞舊左右,用為主帥,州國府第,先令後行。飲食游居,動應聞啟,端拱守祿,遵承法度,張弛之要,莫敢厝言。行事執其權,典簽掣其肘,處地雖重,行止莫由。威不在身,恩未接下,倉卒一朝,事難總集,望其擇位扶危,不可得矣。路溫舒云:"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斯宋氏之餘風,及在齊而彌弊。寶玄親兼一體,欣受家殃,曾不知執柯所指,跗萼相從而敗。以此而圖萬事,未知其仿佛也。

《南史》 唐·李延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