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二十二年,魏、趙、韓列為諸侯。
二十四年,秦伐我,至陽狐。【正義】:括地誌云:“陽狐郭在魏州元城縣東北三十里也。”
二十五年,子擊生子■。【索隱】:乙耕反。擊,武侯也。■,惠王也。
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乾木,過其閭,未嘗不軾也。【正義】:過,光臥反。文侯軾乾木閭也。皇甫謐高士傳云:“木,晉人也,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見,造其門,乾木逾牆避之。文侯以客禮待之,出過其閭而軾。其仆曰:‘君何軾?’曰:‘段乾木賢者也,不趣勢利,懷君子之道,隱處窮巷,聲馳千里,吾安得勿軾!乾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勢;乾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勢不若德貴,財不若義高。’又請為相,不肯。後卑己固請見,與語,文侯立倦不敢息。”淮南子云:“段乾木,晉之大駔,而為文侯師。”呂氏春秋云:“魏文侯見段乾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見翟璜,踞於堂而與之言。翟璜不悅。文侯曰:‘段乾木,官之則不肯,祿之則不受。今汝欲官則相至,欲祿則上卿至,既受吾賞,又責吾禮,無乃難乎?’”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於諸侯。
任西門豹守鄴,而河內【索隱】:按:大河在鄴東,故名鄴為河內。【正義】:古帝王之都多在河東、河北,故呼河北為河內,河南為河外。又雲河從龍門南至華陰,東至衛州,折東北入海,曲繞冀州,故言河內雲也。稱治。
魏文侯謂李克曰:“先生嘗教寡人曰‘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則璜,【集解】:徐廣曰:“文侯弟名成。”二子何如?”李克對曰:“臣聞之,卑不謀尊,疏不謀戚。臣在闕門之外,不敢當命。”文侯曰:“先生臨事勿讓。”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趨而出,過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誰為之?”李克曰:“魏成子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記,臣何負於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進也。君內以鄴為憂,臣進西門豹。君謀欲伐中山,臣進樂羊。中山以拔,無使守之,臣進先生。君之子無傅,臣進屈侯鮒。臣何以負於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於子之君者,豈將比周以求大官哉?君問而置相‘非成則璜,二子何如’?克對曰:‘君不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為相也。且子安得與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祿千鍾,什九在外,什一在內,是以東得卜子夏、田子方、段乾木。此三人者,君皆師之。子之所進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惡得與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對,原卒為弟子。”
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集解】:徐廣曰在陝。駰案:地理志曰弘農陝縣故虢國。北虢在大陽,東虢在滎陽。【正義】:括地誌云:“虢山在陝州陝縣西二里,臨黃河。今臨河有岡阜,似是穨山之餘也。”
三十二年,伐鄭。城酸棗。敗秦於注。【集解】:司馬彪曰:“河南梁縣有注城也。”【正義】:括地誌云:“注城在汝州梁縣西十五里。注,或作‘鑄’也。”三十五年,齊伐取我襄陵。【集解】:徐廣曰:“今在南平陽縣也。”三十六年,秦侵我陰晉。【集解】:徐廣曰:“今之華陰。”【索隱】:按:年表作“齊侵陰晉”。秦本紀雲“惠王六年,魏納陰晉,更名曰寧秦”。徐氏雲“今之華陰也”。
三十八年,伐秦,敗我武下,得其將識。【索隱】:識,將名也。武下,魏地。【正義】:括地誌云:“故武城一名武平城,在華州鄭縣東十三里。”是歲,文侯卒,【索隱】:三十八年卒。紀年雲五十年卒。子擊立,是為武侯。
魏武侯元年,趙敬侯初立,【索隱】:按:紀年魏武侯之元年當趙烈侯之十四年,不同也。又系本敬侯名章。公子朔為亂,不勝,奔魏,與魏襲邯鄲,魏敗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