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九年,與秦王會臨晉。張儀、魏章【索隱】:章為魏將,後又相秦。皆歸於魏。魏相田需死,楚害張儀、犀首、薛公。【索隱】:田文也。楚相昭魚【索隱】:昭奚恤也。謂蘇代曰:“田需死,吾恐張儀、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代曰:“然相者欲誰而君便之?”昭魚曰:“吾欲太子之自相也。”代曰:“請為君北,必相之。”昭魚曰:“柰何?”對曰:“君其為梁王,代請說君。”昭魚曰:“柰何?”對曰:“代也從楚來,昭魚甚憂,曰:‘田需死,吾恐張儀、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索隱】:太子即襄王也。代曰:‘梁王,長主也,必不相張儀。張儀相,必右秦而左魏。犀首相,必右韓而左魏。薛公相,必右齊而左魏。梁王,長主也,必不便也。’王曰:‘然則寡人孰相?’代曰:‘莫若太子之自相。太子之自相,是三人者皆以太子為非常相也,皆將務以其國事魏,欲得丞相璽也。以魏之彊,而三萬乘之國輔之,魏必安矣。故曰莫若太子之自相也。’”遂北見梁王,以此告之。太子果相魏。
十年,張儀死。十一年,與秦武王會應。十二年,太子朝於秦。秦來伐我皮氏,未拔而解。十四年,秦來歸武王后。十六年,秦拔我蒲反、陽晉、封陵。【索隱】:紀年作“晉陽、封谷”。【正義】:陽晉當作“晉陽”也,史文誤。括地誌云:“晉陽故城今名晉城,在蒲州虞鄉縣西三十五里。”表雲“魏哀王十六年秦拔我杜陽、晉陽”,即此城也。封陵亦蒲州。按陽晉故城在曹州,解在蘇秦傳也。十七年,與秦會臨晉。秦予我蒲反。十八年,與秦伐楚。` 【集解】:徐廣曰:“二十年,與齊王會於韓。”二十一年,與齊、韓共敗秦軍函谷。【集解】:徐廣曰:“河、渭絕一日。”
二十三年,秦復予我河外及封陵為和。哀王卒,【索隱】:按:汲冢紀年終於哀王二十年,昭王三年喪畢,始稱元年耳。子昭王立。【索隱】:系本昭王名唷
昭王元年,秦拔我襄城。二年,與秦戰,我不利。三年,佐韓攻秦,秦將白起敗我軍伊闕二十四萬。六年,予秦河東地方四百里。芒卯以詐重。【索隱】:謂卯以智詐見重於魏。七年,秦拔我城大小六十一。八年,秦昭王為西帝,齊湣王為東帝,月餘,皆復稱王歸帝。九年,秦拔我新垣、曲陽之城。【正義】:括地誌云:“曲陽故城在懷州濟源縣西十里。”新垣近曲陽,未詳端的所之處也。
十年,齊滅宋,宋王死我溫。十二年,與秦、趙、韓、燕共伐齊,敗之濟西,湣王出亡。燕獨入臨菑。與秦王會西周。【正義】:即王城也,今河南郡城也。
十三年,秦拔我安城。【正義】:括地誌云:“安城故城,豫州汝陵縣東南七十一里。”兵到大梁,去。【集解】:徐廣曰:“十四年大水。”十八年,秦拔郢,楚王徙陳。
十九年,昭王卒,子安釐王立。【索隱】:系本安僖王名圉。
安釐王元年,秦拔我兩城。二年,又拔我二城,軍大梁下,韓來救,予秦溫以和。三年,秦拔我四城,斬首四萬。四年,秦破我及韓、趙,殺十五萬人,走我將芒卯。魏將段乾子請予秦南陽【集解】:徐廣曰:“在脩武。”以和。蘇代謂魏王曰:“欲璽者段乾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璽,使欲璽者制地,魏氏地不盡則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王曰:“是則然也。雖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對曰:“王獨不見夫博之所以貴梟者,便則食,不便則止矣。今王曰‘事始已行,不可更’,是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梟也?”【正義】:博頭有刻為梟鳥形者,擲得梟者合食其子,若不便則為餘行也。
九年,秦拔我懷。十年,秦太子外質於魏死。十一年,秦拔我郪丘。【集解】:徐廣曰:“郪丘,一作‘廩丘’,又作‘邢丘’。郪丘今為宋公縣。”【索隱】:郪,七絲反,又音妻。【正義】:郪,七私反,又音妻。地理志雲汝南郡新郪縣。應劭曰:“秦伐魏,取郪丘,漢興為新郪,章帝封殷後,更名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