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二十年,歸趙邯鄲,與盟漳水上。【正義】:邯鄲,洺州縣也。漳,水名。漳水源出洺州武安縣三門山也。二十一年,與秦會彤。趙成侯卒。【集解】:徐廣曰:“年表雲二十七年,丹封名會。丹,魏大臣也。”二十八年,齊威王卒。中山君相魏。【索隱】:按:魏文侯滅中山,其弟守之,後尋復國,至是始令相魏。其中山後又為趙所滅。
三十年,魏伐趙,【正義】:孫臏傳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齊”,此文誤耳。魏伐趙,趙請救齊,齊使孫臏救趙,敗魏桂陵,乃在十八年也。趙告急齊。齊宣王用孫子計,救趙擊魏。魏遂大興師,使龐涓將,而令太子申為上將軍。過外黃,外黃徐子【集解】:劉向別錄曰:“徐子,外黃人也。”外黃時屬宋。【正義】:括地誌云:“故圉城有南北二城,在汴州雍丘縣界,本屬外黃,即太子申見徐子之地也。”謂太子曰:“臣有百戰百勝之術。”太子曰:“可得聞乎?”客曰:“固原效之。”曰:“太子自將攻齊,大勝並莒,【正義】:莒,密州縣也,在齊東南。言從西破齊,並至莒地,則齊土盡矣。則富不過有魏,貴不益為王。若戰不勝齊,則萬世無魏矣。此臣之百戰百勝之術也。”太子曰:“諾,請必從公之言而還矣。”客曰:“太子雖欲還,不得矣。彼勸太子戰攻,欲啜汁者眾。【正義】:啜,穿悅反。汁,之入反。冀功勳者眾也。太子雖欲還,恐不得矣。”太子因欲還,其御曰:“將出而還,與北同。”太子果與齊人戰,敗於馬陵。【集解】:徐廣曰:“在元城。”【索隱】:徐廣曰:“在元城。”按:紀年二十八年,與齊田朌戰於馬陵;上二年,魏敗韓馬陵;十八年,趙又敗魏桂陵。桂陵與馬陵異處。【正義】:虞喜志林云:“馬陵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六十里,有陵,澗谷深峻,可以置伏。”按:龐涓敗即此也。徐說馬陵在魏州元城縣東南一里,龐涓敗非此地也。田完世家雲“宣王二年,魏伐趙,趙與韓親,共擊魏,趙不利,戰於南梁。韓氏請於齊,齊使田忌、田嬰將,孫子為師,救韓、趙,以擊魏,大破之馬陵”。按:南梁在汝州。又此傳雲“太子為上將軍,過外黃”。又孫臏傳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已過而西矣”。按:孫子減灶退軍,三日行至馬陵,遂殺龐涓,虜魏太子申,大破魏軍,當如虞喜之說,從汴州外黃退至濮州東北六十里是也。然趙、韓共擊魏,戰困於南梁,韓急,請救於齊,齊師走大梁,敗魏馬陵,豈合更渡河北,至魏州元城哉?徐說定非也。齊虜魏太子申,殺將軍涓,軍遂大破。
三十一年,秦、趙、齊共伐我,【索隱】:按:紀年“二十九年五月,齊田朌伐我東鄙。九月,秦衛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鄲伐我北鄙。王攻衛鞅,我師敗績”是也。然言二十九年,不同。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卬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而齊、趙數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集解】:徐廣曰:“今浚儀。”駰案:汲冢紀年曰“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也。【索隱】:紀年以為惠王九年,蓋誤也。【正義】:陳留風俗傳雲“魏之都也,畢萬十葉徙大梁”。按:今汴州浚儀也。以公子赫為太子。
三十三年,秦孝公卒,商君亡秦歸魏,魏怒,不入。三十五年,與齊宣王會平阿南。【集解】:地理志沛郡有平阿縣也。
惠王數被於軍旅,卑禮厚幣以招賢者。鄒衍、淳于髡、孟軻皆至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醜之,叟不遠千里,【集解】:劉熙曰:“叟,長老之稱,依皓首之言。”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利吾國?”孟軻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則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則庶人慾利,上下爭利,國則危矣。為人君,仁義而已矣,何以利為!”
三十六年,復與齊王會甄。是歲,惠王卒,【索隱】:按紀年,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未卒也。子襄王立。【索隱】:系本襄王名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