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八十九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張耳者,大梁人也。【索隱】:臣瓚云:“今陳留大梁城是也。”其少時,及魏公子毋忌為客。張耳嘗亡命【索隱】:晉灼曰:“命者,名也。謂脫名籍而逃。”崔浩曰:“亡,無也。命,名也。逃匿則削除名籍,故以逃為亡命。”游外黃。【索隱】:地理志屬陳留。外黃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集解】:徐廣曰:“一雲‘其夫亡’也。”去抵父客。【集解】:如淳曰:“父時故賓客。”【索隱】:如淳曰:“抵,歸也,音丁禮反。”父客素知張耳,乃謂女曰:“必欲求賢夫,從張耳。”女聽,乃卒為請決,嫁之張耳。【索隱】:謂女請父客為決絕其夫,而嫁之張耳。張耳是時脫身游,女家厚奉給張耳,張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為外黃令。名由此益賢。陳餘者,亦大梁人也,好儒術,數游趙苦陘。【集解】:張晏曰:“苦陘,漢章帝改曰漢昌。”【索隱】:地理志屬中山。張晏曰:“章帝醜其名,改曰漢昌。”【正義】:音邢。邢州唐昌縣。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陳餘非庸人也。餘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索隱】:崔浩云:“言要齊生死,斷頸無悔。”
秦之滅大梁也,張耳家外黃。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游,客數月。秦滅魏數歲,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購求有得張耳千金,陳餘五百金。張耳、陳餘乃變名姓,俱之陳,為里監門【集解】:張晏曰:“監門,里正衛也。”以自食。兩人相對。里吏嘗有過笞陳餘,陳餘欲起,張耳躡之,【集解】:徐廣曰:“一作‘攝’。”使受笞。吏去,張耳乃引陳餘之桑下而數之曰:“始吾與公言何如?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陳餘然之。秦詔書購求兩人,兩人亦反用門者以令里中。【索隱】:案:門者即餘、耳也。自以其名而號令里中,詐更別求也。
陳涉起蘄,至入陳,兵數萬。張耳、陳餘上謁陳涉。涉及左右生平數聞張耳、陳餘賢,未嘗見,見即大喜。
陳中豪傑父老乃說陳涉曰:“將軍身被堅執銳,率士卒以誅暴秦,復立楚社稷,存亡繼絕,功德宜為王。且夫監臨天下諸將,不為王不可,原將軍立為楚王也。”陳涉問此兩人,兩人對曰:“夫秦為無道,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後世,罷百姓之力,盡百姓之財。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原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鹹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正義】:解,紀賣反。言天下諸侯見陳勝稱王王陳,皆解墮不相從也。陳涉不聽,遂立為王。
陳餘乃復說陳王曰:“大王舉梁、楚而西,務在入關,未及收河北也。臣嘗游趙,知其豪桀及地形,原請奇兵北略趙地。”於是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趙地。
武臣等從白馬渡河,【索隱】:案:酈食其雲“白馬之津”,白馬是津渡,其地與黎陽對岸。至諸縣,說其豪桀曰:【集解】:鄧展曰:“至河北縣說之。”“秦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集解】:漢書音義曰:“嶺有五,因以為名,在交阯界中也。”【索隱】:裴氏廣州記雲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斯五嶺。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集解】:漢書音義曰:“家家人頭數出穀,以箕斂之。”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陳王奮臂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回響,家自為怒,人自為斗,各報其怨而攻其讎,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今已張大楚,王陳,使吳廣、周文將卒百萬西擊秦。於此時而不成封侯之業者,非人豪也。諸君試相與計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業,此士之一時也。”豪桀皆然其言。乃行收兵,得數萬人,號武臣為武信君。下趙十城,餘皆城守,莫肯下。
乃引兵東北擊范陽。范陽人蒯通說范陽令曰:【集解】:漢書曰“范陽令徐公”。“竊聞公之將死,故吊。雖然,賀公得通而生。”范陽令曰:“何以吊之?”對曰:“秦法重,足下為范陽令十年矣,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勝數。然而慈父孝子莫敢倳刃【集解】:徐廣曰:“倳音胾。”李奇曰:“東方人以物插地皆為倳。”公之腹中者,畏秦法耳。今天下大亂,秦法不施,然則慈父孝子且倳刃公之腹中以成其名,此臣之所以吊公也。今諸侯畔秦矣,武信君兵且至,而君堅守范陽,少年皆爭殺君,下武信君。君急遣臣見武信君,可轉禍為福,在今矣。”
范陽令乃使蒯通見武信君曰:“足下必將戰勝然後略地,攻得然後下城,臣竊以為過矣。誠聽臣之計,可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而千里定,可乎?”武信君曰:“何謂也?”蒯通曰:“今范陽令宜整頓其士卒以守戰者也,怯而畏死,貪而重富貴,故欲先天下降,畏君以為秦所置吏,誅殺如前十城也。然今范陽少年亦方殺其令,自以城距君。君何不齎臣侯印,拜范陽令,范陽令則以城下君,少年亦不敢殺其令。令范陽令乘硃輪華轂,使驅馳燕、趙郊。燕、趙郊見之,皆曰此范陽令,先下者也,即喜矣,燕、趙城可毋戰而降也。此臣之所謂傳檄而千里定者也。”武信君從其計,因使蒯通賜范陽令侯印。趙地聞之,不戰以城下者三十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