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八十九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章邯軍鉅鹿南棘原,築甬道屬河,餉王離。王離兵食多,急攻鉅鹿。鉅鹿城中食盡兵少,張耳數使人召前陳餘,陳餘自度兵少,不敵秦,不敢前。數月,張耳大怒,怨陳餘,使張黶、陳澤正義音釋。往讓陳餘曰:“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安在其相為死!苟必信,胡不赴秦軍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正義十中冀一兩勝秦。陳餘曰:“吾度前終不能救趙,徒盡亡軍。且餘所以不俱死,欲為趙王、張君報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餓虎,何益?”張黶、陳澤曰:“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安知後慮!”陳餘曰:“吾死顧以為無益。必如公言。”乃使五千人令張黶、陳澤先嘗秦軍,【索隱】:崔浩云:“嘗猶試。”至皆沒。
當是時,燕、齊、楚聞趙急,皆來救。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集解】:徐廣曰:“三年十二月也。”章邯引兵解,諸侯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間自殺。卒存鉅鹿者,楚力也。
於是趙王歇、張耳乃得出鉅鹿,謝諸侯。張耳與陳餘相見,責讓陳餘以不肯救趙,及問張黶、陳澤所在。陳餘怒曰:“張黶、陳澤以必死責臣,臣使將五千人先嘗秦軍,皆沒不出。”張耳不信,以為殺之,數問陳餘。陳餘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索隱】:望,怨責也。豈以臣為重去將哉?”【索隱】:案:重訓難也。或雲重,惜也。乃脫解印綬,推予張耳。張耳亦愕不受。陳餘起如廁。客有說張耳曰:“臣聞‘天與不取,反受其咎’。【索隱】:此辭出國語。今陳將軍與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張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而陳餘還,亦望張耳不讓,【正義】:言陳餘如廁還,亦怨望張耳不讓其印。遂趨出。張耳遂收其兵。陳餘獨與麾下所善數百人之河上澤中漁獵。由此陳餘、張耳遂有卻。
趙王歇復居信都。張耳從項羽諸侯入關。漢元年二月,項羽立諸侯王,張耳雅游,【集解】:韋昭曰:“雅,素也。”【索隱】:鄭氏雲“雅,故也”。韋昭雲“雅,素也”。然素亦故也。故游,言慣游從,故多為人所稱譽。人多為之言,項羽亦素數聞張耳賢,乃分趙立張耳為常山王,治信都。信都更名襄國。
陳餘客多說項羽曰:“陳餘、張耳一體有功於趙。”項羽以陳餘不從入關,聞其在南皮,【索隱】:地理志屬勃海。【正義】:故城在滄州南皮縣北四里也。即以南皮旁三縣以封之,而徙趙王歇王代。【集解】:徐廣曰:“都代縣。”
張耳之國,陳餘愈益怒,曰:“張耳與餘功等也,今張耳王,餘獨侯,此項羽不平。”及齊王田榮畔楚,陳餘乃使夏說說【正義】:上“說”音悅,下式銳反。田榮曰:“項羽為天下宰不平,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王惡地,今趙王乃居代!原王假臣兵,請以南皮為扞蔽。”田榮欲樹黨於趙以反楚,乃遣兵從陳餘。陳餘因悉三縣兵襲常山王張耳。張耳敗走,念諸侯無可歸者,曰:“漢王與我有舊故,【集解】:張晏曰:“漢王為布衣時,嘗從張耳游。”而項羽又彊,立我,我欲之楚。”【集解】:張晏曰:“羽既彊盛,又為所立,是以狐疑莫知所往也。”甘公曰:【集解】:文穎曰:“善說星者甘氏也。”【索隱】:天官書雲齊甘公,藝文志雲楚有甘公,齊楚不同。劉歆七略雲“字逢,甘德”。志林雲“甘公一名德”。“漢王之入關,五星聚東井。東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楚雖彊,後必屬漢。”故耳走漢。【集解】:徐廣曰:“二年十月也。”漢王亦還定三秦,方圍章邯廢丘。張耳謁漢王,漢王厚遇之。
陳餘已敗張耳,皆復收趙地,迎趙王於代,復為趙王。趙王德陳餘,立以為代王。陳餘為趙王弱,國初定,不之國,留傅趙王,而使夏說以相國守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