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八十九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至邯鄲,張耳、陳餘聞周章軍入關,至戲卻;【集解】:蘇林曰:“戲,地名。卻,兵退也。”【正義】:戲音羲。出驪山。又聞諸將為陳王徇地,多以讒毀得罪誅,怨陳王不用其筴不以為將而以為校尉。乃說武臣曰:“陳王起蘄,至陳而王,非必立六國後。將軍今以三千人下趙數十城,獨介居河北,【集解】:晉灼曰:“介音戛。”瓚曰:“方言云介,特也。”不王無以填之。且陳王聽讒,還報,恐不脫於禍。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趙後。將軍毋失時,時間不容息。”索隱以言舉事不可失時,時幾之迅速,其間不容一喘息頃也。武臣乃聽之,遂立為趙王。以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
使人報陳王,陳王大怒,欲盡族武臣等家,而發兵擊趙。陳王相國房君諫曰:“秦未亡而誅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賀之,使急引兵西擊秦。”陳王然之,從其計,徙系武臣等家宮中,封張耳子敖為成都君。
陳王使使者賀趙,令趣發兵西入關。張耳、陳餘說武臣曰:“王王趙,非楚意,特以計賀王。楚已滅秦,必加兵於趙。原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內以自廣。趙南據大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必不敢制趙。”趙王以為然,因不西兵,而使韓廣略燕,李良略常山,張黶略上黨。
韓廣至燕,燕人因立廣為燕王。【集解】:徐廣曰:“九月也。”趙王乃與張耳、陳餘北略地燕界。趙王間出,為燕軍所得。燕將囚之,欲與分趙地半,乃歸王。使者往,燕輒殺之以求地。張耳、陳餘患之。有廝養卒謝其舍中曰:【集解】:如淳曰:“廝,賤者也。公羊傳曰‘廝役扈養’。”韋昭曰:“析薪為廝,炊烹為養。”晉灼曰:“以辭相告曰謝也。”【索隱】:謂其同舍中之人也。漢書作“舍人”。“吾為公說燕,與趙王載歸。”舍中皆笑曰:“使者往十餘輩,輒死,若何以能得王?”乃走燕壁。燕將見之,問燕將曰:“知臣何欲?”燕將曰:“若欲得趙王耳。”曰:“君知張耳、陳餘何如人也?”燕將曰:“賢人也。”曰:“知其志何欲?”曰:“欲得其王耳。”趙養卒乃笑曰:“君未知此兩人所欲也。夫武臣、張耳、陳餘杖馬箠【集解】:張晏曰:“言其不用兵革,驅策而已也。”【索隱】:杖音丈。箠音之委反。下趙數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豈欲為卿相終己邪?夫臣與主豈可同日而道哉,顧其勢初定,未敢參分而王,且以少長先立武臣為王,以持趙心。今趙地已服,此兩人亦欲分趙而王,時未可耳。今君乃囚趙王。此兩人名為求趙王,實欲燕殺之,此兩人分趙自立。夫以一趙尚易燕,況以兩賢王左提右挈,而責殺王之罪,【集解】:徐廣曰:“平原君傳曰‘事成執右券以責’也,券契義同耳。”滅燕易矣。”燕將以為然,乃歸趙王,養卒為御而歸。
李良已定常山,還報,趙王復使良略太原。至石邑,【索隱】:地理志屬常山。秦兵塞井陘,未能前。秦將詐稱二世使人遺李良書,不封,【集解】:張晏曰:“欲其漏泄,君臣相疑。”曰:“良嘗事我得顯幸。良誠能反趙為秦,赦良罪,貴良。”良得書,疑不信。乃還之邯鄲,益請兵。未至,道逢趙王姊出飲,從百餘騎。李良望見,以為王,伏謁道旁。王姊醉,不知其將,使騎謝李良。李良素貴,起,慚其從官。從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趙王素出將軍下,今女兒乃不為將軍下車,請追殺之。”李良已得秦書,固欲反趙,未決,因此怒,遣人追殺王姊道中,乃遂將其兵襲邯鄲。邯鄲不知,竟殺武臣、邵騷。趙人多為張耳、陳餘耳目者,以故得脫出。收其兵,得數萬人。客有說張耳曰:“兩君羈旅,而欲附趙,難;【索隱】:案:羈旅勢弱,難以立功也。獨立趙後,【索隱】:謂獨有立六國趙王之後。扶以義,可就功。”乃求得趙歇,【集解】:徐廣曰:“正月也。音烏轄反。”駰案:張晏曰“趙之苗裔”。立為趙王,居信都。【集解】:徐廣曰:“後項羽改曰襄國。”李良進兵擊陳餘,陳餘敗李良,李良走歸章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