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文選卷第五十一

文選考異
注“漢書應劭曰”:袁本、茶陵本無“漢書”二字。案:二本是也。以下所引諸家皆陳涉傳注。凡如此者,例不雲漢書。
注“言秦之過”:袁本“言”上有“善曰”二字。案此四字亦應注,顏師古引者可證,袁本非也。又案:以此驗之,凡各本所有“善曰”字多非其舊,的然無疑矣。

注“韋昭曰崤謂二殽”:案:“ 崤”、“殽”二字當互易。各本皆誤。

包舉宇內:袁本、茶陵本“包” 作“苞”。案:此尤延之所改也。史記、漢書、賈子俱是“包”字。但古“包”、“苞”同用,未必善不為“ 苞”也。

注“寧越趙人也”:袁本、茶陵本“寧”上有“然”字。案:二本是也。“然”即今“ 然則”,善全書皆如此。“寧越,趙人”,非有明出,據上引決之。

注“戰國策東周”:袁本、茶陵本無“東周”二字,是也。

注“最才勾切”:陳雲“勾”, “句”誤,是也。各本皆偽。案:周本紀索隱曰“最,詞喻反”,與此正同,皆讀“最”為“聚”也。

注“趙惠文王”:案:此下當依史記有“十六年”三字。各本皆脫。

注“史記曰逡巡遁逃”:袁本、茶陵本作“遁逃,史記作逡巡”。案:二本是也。“遁逃”復舉正文“史記曰逡巡”五字為一句,善所見史記作“逡巡”,而今本作“逡巡遁逃”,後人妄添二字,尤反依之改,轉誤之甚者也。賈子作“逡巡”,正與善所見史記同。又案:正文作“遁逃”,西征賦注引作“ 遯逃”,必善讀漢書陳涉傳如此,故載史記之異,意謂兩文俱通。考賈子下篇,亦言“百萬之徒逃北而遂壞” ,然則作“遁逃”自無不可,未見潘安仁必誤如匡謬正俗所譏也。師古漢書專主“逡遁”,即其所謂“遁”者,蓋取盾之聲,以為“巡”字當音詳遵反。學者既不知 “遁”為“巡”字,遂改為“遁逃”者,與善全異,不可用以校此,讀者多所不憭。又,今本漢書作“遁巡” ,注同,更偽舛,非顏之舊觀。匡謬正俗所說自明,茲不訂彼。

注“以金為箭鏃也”:袁本、茶陵本“鏃”作“鏑”,是也。

國家無事:袁本雲善無“家”字。茶陵本雲五臣有。案:此尤校添之也。史記、漢書、賈子俱有。

俛首系頸:茶陵本“頸”作“頭 ”,雲五臣作“頸”。袁本雲善作“頭”。案:此尤校改之也。史記、漢書、賈子俱作“頸”。

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袁本、茶陵本雲“鍉鑄”善作“鑄鍉”。案:此尤校改之也。漢書作“鍉鑄”,賈子作“鏑鑄”,“鏑”即“鍉”也,“鍉”,句絕;“鑄”下屬。史記作“銷鋒鑄鐻”,似四字連文,“鐻”“鍉”亦異,未審善果何作?

注“以銷鋒鍉為鍾鐻金人十二” :案:“以銷”當作“銷以”,“鋒鍉”二字衍。各本皆誤。所引始皇紀文。

注“廣雅曰何問也”:案:“何 ”上當有“誰”字。各本皆脫。

注“甿古氓字氓人也”:袁本、茶陵本“氓”字作“文氓”。案:顏注引作“甿”,古文萌字。萌,民也。蓋善引無“字”字,又諱“民”作 “人”。集解引作“甿古氓字。氓,民也”。尤依之校改耳。

率罷散之卒:袁本雲善作“罷弊 ”。茶陵本雲五臣作“疲散”。案:此尤校改之也。史記、漢書俱作“罷散”。善所見或為“弊”字也,賈子作“疲弊”,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