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文選卷第四

注“逍遙也”:何校“遙”下添 “游”字,陳同。案:各本皆無,未審其所據也。

注“剌邪也”:袁本、茶陵本此下有“睢許規切”四字,是也。

注“古熒”:袁本、茶陵本作“ 古熒切”三字,在注末,是也。

注“周奇曰”:陳雲“周”當作 “李”,是也。各本皆誤。

注“衯衯裴裴”:袁本、茶陵本此下有“芳非切”三字,是也。

振和鸞兮京師:袁本、茶陵本“ 鸞”作“鑾”,是也。

注“鄭玄禮記注曰”下至“有鑾和之節”:袁本此十九字作“和鑾已見上文”,是也。茶陵本復出,非。

注“神農氏作”:陳雲下有脫文。今案:當連引注“作起也”,以注正文“起焉”,而各本脫去。乾“聖人作”,釋文載鄭雲“起也”。但未審善果引何家耳。

注“文王子孫”:案:“子孫” 當作“孫子”。各本皆倒。

三都賦序
 左太沖善曰:臧榮緒晉書曰:左思,字太沖,齊國人。少博覽文史,欲作三都賦,乃詣著作郎張載,訪岷、邛之事。遂構思十稔,門庭藩溷,皆著紙筆,遇得一句,即疏之。征為秘書。賦成,張華見而咨嗟,都邑豪貴,競相傳寫。三都者,劉備都益州,號蜀;孫權都建業,號吳;曹操都鄴,號魏。思作賦時,吳、蜀已平,見前賢文之是非,故作斯賦以辨眾惑。
  劉淵林注三都賦成,張載為注魏都,劉逵為注吳、蜀,自是之後,漸行於俗也。

蓋詩有六義焉,其二曰賦。善曰:子夏詩序文也。楊雄曰:“詩人之賦麗以則。” 善曰:法言文也。班固曰:“賦者,古詩之流也。”善曰:兩都賦序文。先王采焉,以觀土風。善曰:禮記曰: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鄭玄曰:陳詩,謂采其詩以觀視之。見“綠竹猗猗”於宜,則知衛地淇澳於六之產;善曰:毛詩衛風曰:瞻彼淇澳,綠竹猗猗。見“在其版屋”,則知秦野西戎之宅。善曰:毛詩秦風曰:在其版屋,亂我心曲。毛萇曰:西戎版屋也。故能居然而辨八方。善曰:河圖龍文曰:鎮星光明,八方歸德。難蜀父老曰:六合之內,八方之外。然相如賦上林而引“盧橘夏熟”,楊雄賦甘泉而陳“玉樹青蔥”,班固賦西都而嘆以出比目,張衡賦西京而述以游海若。凡此四者,皆非西京之所有也。假稱珍怪,以為潤色,若斯之類,匪啻失至於茲。善曰:茲,此也,假稱珍怪也。若斯珍之流,不啻於此多。尚書曰:不啻如自其口出。考之果木,則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則出非其所。於辭則易為藻飾,於義則虛而無征。蓋韓非所謂畫鬼魅易為好,畫狗馬難為工之類。且夫玉卮紙移無當去聲,雖寶非用;卮,一名觶,酒器也。當,底也。善曰:韓子,堂溪公謂韓昭侯曰:今有白玉之卮無當,有瓦卮有當,君寧何取?曰:取瓦卮也。侈言無驗,雖麗非經。善曰:劉廙答丁儀刑禮書曰:崇飾侈言,欲其往來。而論去聲者莫不詆丁禮訐斤謁其研精,作者大氐 音旨舉為憲章。善曰:墨子曰:雖有詆訐之人,無所依矣。說文曰:詆,訶也。訐,面相序罪也。尚書序曰:研精覃思。司馬遷書曰:詩三百篇,大氐賢聖發憤之所為也。禮記曰:憲章文武。積習生常,有自來矣。傳曰:習實生常。善曰:左傳,叔孫曰:叔出季處,有自來矣。

余既思摹莫蒲二京而賦三都,其山川城邑則稽之地圖,其鳥獸草木則驗之方誌。 善曰:周禮曰:外史掌四方之志。鄭玄曰:志,記也。風謠歌舞,各附其俗;魁梧忤 長者,莫非其舊。善曰:漢書音義,應劭曰:魁梧,丘墟壯大之意也。韓子曰:重厚自尊,謂之長者。何則?發言為詩者,詠其所志也; 善曰:毛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升高能賦者,頌其所見也。善曰:毛萇詩傳曰:升高能賦,可以為大夫。美物者貴依其本,贊事者宜本其實。善曰:釋名曰:稱人之美曰贊。匪本匪實,覽者奚信?且夫任土作貢,虞書所著;辯物居方,周易所慎。虞書曰:禹別九州,任土作貢。定其肥磽之所生也,而著九州貢賦之法也。周易曰:君子以慎辯物居方。聊舉其一隅,攝其體統,歸諸詁訓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