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文選卷第四十一

仆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論語,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已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其人,謂與己同志者。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負累之下,未易可居。論語曰:君子惡居下流而訕上者也。仆以口語遇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烏臥切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莊子,魯哀公問仲尼曰:衛有惡人焉,曰哀駘他,去寡人去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庚桑子曰:吾聞至人屍居環堵之室,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身直為閨合之臣,寧得自引於深藏岩穴邪?故且從俗浮沈,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鬻子曰:吾聞之於政也,知善不行者謂之狂,知惡不改者謂之惑。夫狂與惑者,聖人之戒也。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力割切謬乎!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如淳曰:曼,美也。戰國策,蘇秦曰:夫從人飾辯曼辭,高主之節行。曼,音萬。無益於俗不信,適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書不能悉意,略陳固陋,謹再拜。

文選考異
注“為衛將軍”:何校“軍”下添 “舍人”二字,陳同,是也。各本皆脫。
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袁本、茶陵本雲“而用”善作“
用而”。案:二本所見是也。“用 ”句絕,“而”下屬,漢書有明文。然則善自與彼同而非有誤,尤所校改以五臣亂善,失之甚矣。

注“晉陽之孫”:案:“晉”下當有“畢”字。各本皆脫。

注“若煩務也”:陳雲“若”, “苦”誤,是也。各本皆偽。漢書顏注引作“苦”。

得竭至意:袁本、茶陵本“至” 作“志”。案:二本所載良注是“志”字,未審善何作?漢書作“指”。

注“不假修人事也”:案:“假 ”當作“暇”。各本皆偽。

注“顏師古曰”:袁本、茶陵本無“師古”二字。案:此當脫“
監”字,尤所補未是。下注“師古 ”、“監”錯見,“監”是,師古非。

注“顏師古曰徇從也營也”:袁本、茶陵本無此九字。

注“李奇白拳者弩弓也”:茶陵本“拳”作“弮”,袁本亦作“
拳”。案:正文作“拳”。善注先如字解之,復引顏師古云云,乃解為“弮”字,所以兼載異讀,此“李奇曰”即顏所引,當作“弮”,不當作 “拳”,漢書注亦可證也。

注“以為置蠶宮今承”:陳雲“ 今承”當作“令丞”,是也。各本皆誤。

注“皆蟲之微者故以自喻”:茶陵本“蟲之微者”作“微蟲也遷”,是也。袁本併入五臣,與此同,非。凡此篇袁本多併入五臣,茶陵本及此未誤,皆不更出也。

注“西伯積善累德”:袁本、茶陵本無“累”字。案:下引有,尤校添也。

注“人有變告信欲反”:茶陵本 “有”下有“上”字,是也。袁本亦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