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一百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一



至正四年,遷刑部員外郎。再遷中書省左司都事。出為江東道廉訪司副使,不就。六年,授平江路總管,復不就。八年,召為右司員外郎,擢郎中。尋遷廣東道肅政廉訪使,未行,還為郎中,遷福建道肅政廉訪使,中道召還,參議中書省事,兼經筵官。十一年,拜治書待御史,擢中書參知政事、同知經筵事。

十三年,擢左丞兼大司農卿,仍同知經筵事。時中書參用非人,良楨不能行其志。會軍餉絀,請與右丞悟良哈台主屯田,歲入二十萬石。東宮未建,良楨屢言之。車駕幸上都,始冊皇太子,立詹事院,驛召良楨為副詹事。良楨每直端本堂,則進正心誠意之說,親君子遠小人之道,皇太子嘉納焉。

十四年,出為淮南行省左丞。初,泰州賊張士誠既隆復叛,進據高郵。太師脫脫奉詔總諸軍討之,良楨與參議,襲伯璲等皆從行。高郵垂克,會詔罷脫脫兵柄,有上變告伯璲等勸脫脫勒兵北向者,下其事逮問,詞連良楨,簿對無所驗。仍除中書左丞,份省彰德,調給軍食。未幾,召遠京師。十六年,進階榮祿大夫,賜玉帶。十七年,除大司農。

十八年,遷右丞,仍兼大司農,辭不允。有奸民誣告知宜興州張復通賊,中書將籍其孥吏,抱牘請署名。良楨曰:“吾腕可斷,牘不可署。”同列變色,卒不能強之。

良楨登政府,多所建白。罷福建、山東食鹽,浙東西長生牛租,瀕海被災圍田稅,民皆德之。嘗論《至正格》輕重不倫,吏得衎緣為奸,舉明律者數人,參酌古今,重加釐訂。書成,良楨已以病去官。未幾卒。

初良楨曾祖壁改烏古孫氏為孫氏,良楨自以金源舊族,不宜忘本,復改為烏古孫氏。

史臣曰:漢霍光廢昌邑王,立宣帝,嚴延年劾其擅廢立,大逆亡道。文宗篡立,達識帖睦邇迎降,烏古孫良楨劾其賣國不忠。二人者,皆能明君臣之義,使後世之亂賊有年顧忌,而不敢動於惡。嗚呼!豈尋常敢言之士所能及哉。

趙宏偉,字子英,穎州人。至元十三年,大兵伐宋,宏偉以書謁,副元帥宋都礙奇之。從略臨江,下吉州,俱有功,署為吉州參佐官。時江淮初附,吉之亂民復聚眾抗命,宋都礙使宏偉討之,道與賊遇,宏偉設伏橋下,以火攻之,賊敗走趨橋,伏發,盡殲之。乘勝搗其巢穴,賊悉眾來拒。宏偉諜知賊已過,還襲其背,大敗之,禽斬賊首,一州遂安。宋廂軍將王昌、張雲誘新附五營兵為亂,事覺,昌就禽,宏偉夜襲雲斬之,俘其黨五百人。宋都礙欲盡誅之,宏偉曰:“此屬詿誤,非得已誅之,無以安反側。”眾得免死。以功授泰和縣尹。宋相文天祥部將羅開禮、葉良臣謀攻吉、贛諸州,宏偉斬良臣,俘開禮,而釋其餘眾。

十五年,賜金符,提舉瓜洲渡。頃之,以例免,改衡州路總管府治中。宏偉大興屯墾,亂民皆去盜為農,州以寧謐。後以疾告歸。

大德五年,用中丞董士恆薦,起儉浙西道肅政廉訪司事。先是,鎮江大旱,蠲民租九萬五千石,已而吏畏飛語,復征之,民無所出。行台移宏偉核其事,宏偉卒蠲之。大風海溢,常、潤等州民多凍溺,宏偉欲發粟賑之,有司以未得報為辭。宏偉曰:“擅發之罪,坐我一人。”由是全活者十餘萬。官調所部造船,自淮入河至臨清,時山東飢,宏偉建議:“此有餘粟,彼有饑民,宜以有餘救民不足。”行省韙其言,漕粟五萬石于山東。遷江南行台都事。

十一年,江南飢,宏偉請以贓罰銀賑之,同僚猶豫未決,宏偉正色力爭。中丞廉恂嘆曰:“吾佐得趙君,尚何憂國事哉!”卒如宏偉議。

召拜御史台都事,疏言:“朝廷百官,宜各供其職,以襄時政。”

士論稱之。仁宗在東宮,聞其名,禮遇甚厚,常以字呼之。居一歲,宏偉復告歸,出為浙東海右道廉訪副使,詣東宮辭,仁宗出衣緞,使自擇而賜之。擢江南行台侍御史。皇慶二年,以年及七十致仕。延祐二年,復起為福建道肅政廉訪使,以疾辭。泰定三年,卒。贈嘉議大夫、禮部尚書、上輕車都慰,追封天水郡侯,謐貞獻。子思恭、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