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六十八



至元七年,與許衡俱被召。恭懿辭。衡拜中書左丞,與丞相安童共事,日譽恭懿賢,安章以聞。十年,帝遣協律郎申敬召之,以疾辭。十一年,容宗教下中書,使如漢聘四皓者以聘恭懿。安童遣郎中張元智致裕宗命,恭懿始至京師。帝遣國王和童勞之,召見,詢其先世及師孫本末甚悉。恭懿退而嘔血,帝復賜醫藥。侍講學士徒單公履請設科取士,詔與恭懿議之。恭懿言:“明詔有云:‘士不治經學、孔孟之道,日為詩賦空文’,此言誠萬事治安之本。今欲取士,宜敕有司舉有行檢、通經史之士,使無投牒自薦,試以五經四書大小義,史論、時務策。夫既從事實學,則士風純,民俗厚,國家得識治之才矣。”奏入,帝善之。安童咨世務於恭懿,倚以自助,會其北征,恭懿遂乞病歸。

十三年,詔修曆法。或薦恭懿嘗推歷,終一甲子,得日月薄食者七十有奇。十六年,召恭懿撰《歷議》。十七年,《授時曆》成,恭懿與許衡等上之。是日,諸臣方跪讀奏,帝命衡與恭懿起曰:“卿二老,毋自勞也。”授集賢學士,兼太史院事。明年,復告歸。二十年,召為太子賓客。二十二年,召為昭文館大學士,領太史院事。二十九年,召議中書省事。皆不行。三十一年卒,年七十,諡文康。

恭懿疾革,門人問之,忽太息曰:“有是哉,國衰矣!”聞者亂以他言。後成宗登極,詔下,則世祖果以是日崩,人以為至誠所格雲。子宙,莆城令。

王恂,字敬甫,中山唐縣人。父良,金末為中山府掾,時民遭寇亂,多以詿誤系獄,良前後所活數百人。已而棄去吏業,潛心伊洛之學及天文、律歷,無不精究,年九十二卒。

恂性穎悟,生三歲,家人示以書,輒識風、丁二寧。母劉氏,授以《千字文》,再過目,即成誦。六歲就學,十三學九數,盡通其法。太保劉秉忠北上,過中山,見而奇之。及南還,從秉忠學於易州之紫金山。

秉忠薦之世祖,召見於六盤山,命輔導裕宗為太子伴讀。中統二年,擢太子贊善,時年二十八。三年,裕宗封燕王,守中書令,兼判樞密院事,敕兩府大臣,凡有咨稟,必令王恂與聞。初,中書左丞許衡集唐、虞以來嘉言善政,為書以進。世祖嘗令恂講解,且命太子受業焉。又詔恂於太子起居飲食慎為調護,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恂言:“太子,天下本,付託至重,當延名德與之居處。”帝深然之。

恂早以算術名,裕宗嘗差問焉。恂曰:“算數,六藝之一。定國家,安人民,乃大事也。”每侍左右,必發三綱五常、為學之道及歷代治忽興亡之所以名。又以遼、金之事近接耳目者,論著其得失上之。裕宗問以心之所守,恂曰:“許衡嘗言,人心如印板,惟板本不差,則雖摹千萬紙皆不差;本既差,則摹之於紙,無不差矣。”詔擇勛戚子弟,使學於恂。及恂從裕宗撫軍稱海,乃以諸生屬之許衡,衡告老而去,復命恂領國子祭酒。國學之制,實始於此。帝以金《大明曆》歲久浸疏,欲釐正之,知恂精於算術,遂以命之。恂薦許衡能明歷理,驛召衡赴闕,命領改歷事,官屬悉聽恂辟置。至元十六年,授嘉義大夫、太史令。十七年,歷成,賜名《授時曆》。

十八年,卒年四十七。初,恂病,裕宗屢遣醫診治,及葬,賻鈔二千貫。後帝思治歷之功,以鈔五十貫賜其家。延佑二年,賜推忠守正功臣、光祿大夫、司徒、上柱國、定國公,諡文肅。

子寬、賓,並從許衡游,得星曆之傳於家。裕宗嘗召見,語之曰:“汝父起於書生,貧無貲蓄。今賜汝五千貫鈔,用盡可復以聞。”因恤之厚如此。寬由保章正,歷兵部郎中,知蠡州。賓由保章副,累遷秘書監。

郭守敬,字若思,順德邢台人。生有異稟,巧思絕人。祖父榮,通算學,飛水利。時劉秉忠、張文謙、張易、王恂同學於易州紫金山,榮使守敬從秉忠受學。

中統三年,文謙薦守敬於世祖。召見,面陳水利六事:一,引中都玉泉水至通州,又於蘭榆河口開河,避浮雞甸之險。二,引順德達活泉灌田。三,開順德澧河故道。四,引漳澄三河入澧河灌田。五,引懷孟沁河人御河灌田,六,開黃河引河,由新、舊孟州至溫縣灌田。世祖嘆曰:“任事者如此,人不為素餐矣。”授提舉諸路河渠。四年,授銀符、河渠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