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二百三十七·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元淮,字國泉,別號水鏡,臨川人,徙家邵武。以軍功官至溧陽路總管。常有詩云:“截髮搓繩聊斷鎧,撦旗作帶系金創,臥薪嘗膽經營了,更理毛錐治溧陽。”溧陽,至元十三年升為溧州,繼改溧陽府,已升為路。淮到省,乞改為直隸州,少蘇民力。及去任,作詩云:“問歸行李輕如羽,沿路吟詩有一船。”著《金囦吟》一卷。

袁易,字通甫,平江長洲人。力學,不求仕進。行省使者將薦之,易固辭,辟署石洞書院山長,亦不就,居吳淞,具區間,築堂曰靜春,聚書萬卷,手自校讎。著《靜春堂詩集》四卷,與郡人龔璛、郭麟孫,為吳中三君子。趙孟頫嘗作《臥雪圖》以美之。

子泰,字仲長,為郡學教授,別號寓齋,亦有詩名。

鮮于樞,字伯機,號困學山民,大都人。官至太常典簿。學書於張天錫。偶適野,見二人趺獬敵心嗄字校遂悟書法。酒酣,吟詩作字,奇態橫生,與趙孟頫齊名,終元世,學者不出此兩家。或言孟頫妒其書,重價購而毀之。故傳世不多雲。著有《困學齋集》。虞集贊其畫象曰:“斂風沙裘劍之豪,為湖山圖史之樂。翰墨比米、薛而有餘,風流擬晉、宋而無怍。”世稱知言。

子去矜、孫端,皆能世其家學。

鄭滁孫,字景歐,處州人。宋景定間,登進士第,知溫州樂清縣。累遷宗正丞、禮部郎中。至元三十年,有以滁孫名薦者,世祖召見,授集賢直學士,累擢學士,乞致仕歸。

弟陶孫,字景潛,亦登進士第,監西嶽祠,先陶孫征至闕,奏對稱旨,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會纂修國史,至宋德祐末年事,陶孫曰:“臣嘗仕宋,宋是年亡,義不忍書,書之非義矣。”終不書。世祖嘉之,擢應奉翰林文字。後出為江西儒學提舉。

滁孫兄弟,在當時最號博洽,學者翕然推之。隆福太后製衣親賜之,人以為榮,滁孫所著,有《大易法象通贊》、《周易記玩》等書。陶孫有文集。

姚應鳳,字時和,慈谿人。自雄其才,喜馳聘,每屬筆於廣眾中,詞鋒橫逸,驚一座。後持以謁同郡袁桷,桷語之曰:“子文不受束縛,然法度自不可廢也。”應鳳頷之。自是,務為簡嚴,日益深邃。至元間,嘗就試省部,時以龍虎台命題,有司得應鳳賦,嘆曰:“此秦漢間故物也。”置高第,著有《訥軒稿》。

謝暉,字彥實,資陽人。識見通敏。早歲受業胡長孺之門,以德業自勉。或勸習舉子業,答曰:“學以博通古今,資文行耳,仕奚所急?”趙孟頫見而愛之,授以書法,一臨池遂得神似。文章質實,皆布帛菽粟之言。

吾邱衍,字子行,由太末徙家錢塘。性凌傲,高不事之節。家於委巷中,教國小,常數十人。或請謁,從樓上遙謂曰:“吾出有間矣。”著《尚書要略》、《聽玄集》《九歌譜》、《十二月樂譜》。辭重正卦氣、楚史檮杌、晉文、春秋諸書,兼通音律,工篆、隸。初,衍年四十,未娶,所知為買酒家女為妾。女有前夫,知女所在,訟之,衍遭捽辱,不勝忿,因詣仇遠作別。值晨出,留詩一章,有“西冷橋外斷橋邊”之句,明日,有得遺履於橋上者。西湖多寶院僧可權,從衍學,知其投水死,乃葬衍遺文於後山。

同縣仇遠,字仁近,官溧陽州教授,好古博雅,楷書學歐陽,率更行書,亦善。著有《山村集》、《批註唐百家詩選》。

楊載,字仲弘,其先居建州之浦城,後徙杭州。幼孤,事母至年四十不仕。戶部尚書賈國英數薦於朝,以布衣召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與修《武宗實錄》。延祐初,仁宗以科目取士,載遂登進士第,援饒州路同知浮梁州事。遷寧國路總管府推官。至正二年,卒。

載博涉群書,為文以氣為之。黃溍平其文,博而敏,直而不肆。載亦謂溍曰:“子之文,氣有未充也,然已密矣。”溍嘆服。尤工詩,嘗語學者曰:“詩當取材漢魏,而格律則以唐為宗。”自載出,始洗宋季詩人之陋。載與虞集友善,每言集不能作詩。一日,集載酒,問詩法於載,酒酣,盡為集言之。後集作詩送袁桷扈駕上都,介他人,質於載,載曰:“此詩非伯生不能作也。”或問:“君謂伯生不能作詩,何以有此。”載曰:“伯生學問高。予以詩法授之,余莫能及也。”故元一代之詩,稱虞、楊、范、揭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