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二百三十七·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同時,上元有楊剛中,字志行,自幼厲志操。及為江東按察司照磨,風采凜凜。其文奇奧簡澀,力矯凡俗,為元明善嘆賞。仕至翰林待制而卒。有《霜月集》行世。

其甥李桓,字晉仲,同郡人,由鄉貢進士累遷江浙儒學副提舉,亦以文鳴。

劉詵,字桂翁,吉安廬陵人,少有文名。江南行御史台屢以教官、館職,遺逸薦,皆不報。詩文曰《桂隱集》。桂隱,詵別號也。至正十年卒。年八十三。賜諡文敏。

同郡龍仁夫,字觀復,劉岳申高字促,其文學皆與詵劉名。有集行世。而仁夫之文尤奇逸流麗,所著《周易》多發前儒所未發。岳申用薦為遼陽儒學副提舉,仁夫江浙儒學副提舉,皆不就。

陳旅,了眾仲,興化莆田人。幼孤,篤志於學,於書無所不讀。用薦者,為閩海儒學官。適御史中丞馬祖常使泉州,一見奇之。謂旅曰:“子館閣才也。胡為留滯於此。”使勉游京師,既至,翰侍講學士虞集見其所為文,慨然嘆曰:“我老將休,付子斯文矣。”即延至館中,朝夕以道義學問相講習,自謂得旅這助為多。

中書平章政事趙世延力薦之,除國子助教。居三年,考滿,諸生不忍其去,請於朝再任焉。元統二年,出為江浙儒學副提舉。至元四年,入為應奉翰林文字。至正元年,遷國子監丞,階文林郎。又二年,卒,年五十有六。

旅於文,自先秦以來,至唐、宋諸從家,無所不究。故其文黃雅峻潔,必求合於古作者,有文集十四卷。篤於師友之義,每感虞集為知己。其在浙江時,集歸田已數載,歲大比,請於行省參知政事孛術魯翀,親奉書幣請集主鄉試。集感其來,留旬日而別,惓惓以斯文相勉。集每與學者語,必以旅為平生益友。一日,夢旅舉杯相向曰:“旅甚思公,亦知公之不忘旅也,但不得見爾。”既而,聞旅卒,集深悼之。

同時有程文、陳繹曾者,皆名士。文,字以文,徽州人,仕至禮部員外郎,作文明潔而精深,集亦稱之。繹曾,字伯敷,處州人,為人雖口吃而精敏異常,諸經註疏,多能成誦。文辭汪洋浩博,其氣燁如也。官至國子助教,論者謂,二人皆與旅相伯仲。

李泂,字溉之,滕州人。少以文受知姚燧。薦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轉太常博士。拜住為丞相,聞泂名,擢監修國史長史。泰定初,除翰林待制。以葬親辭歸。天因初,文宗開奎章閣,延天下知名士充學士員。泂數進見,奏對稱旨,特授奎章閣承制學士。泂既被知遇,乃才《輔治篇》以進。命預翰廷大議,同修《經世大典》。謁告歸,復除翰林學士,稱疾不起。

泂骨清神朗,峨冠褒衣,望之如圖畫中人,為文揮灑縱放,去官後,歷游匡廬、王屋、少室諸山,留連久之,乃去。僑居濟南,有湖山、花竹之勝,構亭其間,文宗嘗敕虞集記之。泂尤善書,自篆、隸、真、草,皆見重於世。卒年五十九。有文集四十卷。同時海康人王景賢,號愚谷,為邕州路教授。文宗居海南,得其詩愛之,手書“愚谷”二大字以賜,及即位,又賜以六花宮袍。

范槨,字亨父,一字德機,清江人。家貧,早孤,母熊氏守志撫之。天資穎異,所誦讀輒記憶。居則固窮守節,竭力養親,出則假陰陽之技,以給旅食。耽詩文,用力精深,人罕知者。與虞集友善。年三十六,始客京師。中丞董士選延之家塾,以薦為翰院編修官。秩滿,御史台擢海南海北道廉訪司照磨。遷江西湖東道,選充翰林供奉。

御史台又改擢福建閩海道知事,閩俗素污,文繡局取良家子為繡工,無別尤甚。槨作歌詩一篇,述其敝,廉訪使取以上聞,皆罷遣之。未幾,移疾歸,天曆二年,授湖南嶺北道廉訪司經歷,以養親辭。明年卒。年五十九。

所著詩文,與虞集、楊動、揭傒期齊名。槨居官廉正,不可乾以私,疏食飲水,泊如也。吳澄稱為特立獨行之士雲。

柳貫,字道傳,婺州浦江人。幼有異稟,穎悟過人。稍長,受學於金履祥,又從方鳳、吳思濟、謝翱遊,肆力於古文詞。以察舉為江山縣學教諭,又為昌國州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