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二百三十四·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儒林一

趙復 硯彌堅 金履祥 衛益富 張盨 胡炳文 程直方許謙 張樞 呂洙 薛玄 馬道貫 呂溥 陳庾 潘迪 牟應龍 熊朋來 車若綰 徐之綱 胡一桂 戴良齊 熊禾 馬端臨 胡三省 俞琰 李簡 劉德淵薛元 宰沂 何中 董朴 榮肇 蕭■〈奭斗〉 韓擇 侯均

自趙復至中原,北方學者始讀朱子之書。許衡、蕭奭講學,為大師,皆誦法朱子者也。金祥履私淑於朱子之門人,許謙又受業於履祥。朱子之學,得履祥與謙而益尊,迨南北混一,衡為國子祭酒,謙雖屢聘不起,為朝廷所禮敬。承學之士,聞而興起,《四書章句集注》及《近思錄》《國小》通行於海內矣。延祐開科,遂以朱子之書為取士之規程,終元之世,莫之改易焉。是故元之儒者,服膺朱子之學,篤信謹守,言行相顧,無後世高談性命,陽儒陰釋之習,嗚乎!是亦足以通六經之大義,傳孔、孟之心法矣。作《儒林傳》。

趙復,字仁甫,德安人。太宗七年,皇太子闊出伐宋,克德安,以其民嘗拒命,俘戮無遺。時楊惟中行中書省于軍前,姚樞奉詔即軍中求儒、道、釋、醫、卜士,凡儒生掛俘籍者,輒脫之歸。復在其中,樞與之言,奇之。復以九族俱沒,不欲生,因與樞訣。樞恐其自裁,留帳中共宿,既覺失復所在,遽馳馬追之。行及水際,見復被發徒跣,仰無而號,欲投水。構曉以“布衣未仕,徒死無益。不如隨吾而北,可以傳聖教。”復強從之。先是,南北道絕,載籍不通。復至燕,以所記程、朱諸經傳注,盡錄付樞,學徒從游者常百餘人。

世祖在潛邸,召見問曰:“我欲取宋,卿可導之乎?”對曰:“宋,父母國也,未有引他人以伐父母者。”世祖悅,因不強之仕。

惟中聞復論議,始嗜學,乃與樞謀建書院,祀周子,以二程、張、楊、游六子配食,取遺書八千餘卷,請復講授其中。復作《傳道圖》,而以書目條列於後。別著《伊洛發揮》,標基宗旨。又取伊尹、顏淵言行,作《希賢錄》,示學者求端用力之方。

樞既退隱蘇門,乃即復傳其學。由是許衡、郝經、劉因皆得其書而尊信之。北方知有程、朱之學,自復始。

復為人樂易而耿介,與人交尤篤分誼。元好問文名擅一時,其南歸,復贈之言,以博溺心末喪本為戒,以讀《易》求文王、孔子用心為勉。復家江漢之間,學者稱之曰江漢先生。

與復同時至北方者,有應城硯彌堅,字伯固,亦名儒。後居真定,劉因從之受業。以大臣薦。授真定路教授。至元十四年,超七階,拜國子司業,賜五品服。後謝病歸,卒於家。年七十八,有《鄖城集》十卷。

金履祥,字吉父,婺州蘭溪人。其先本劉氏,後避吳越錢武肅王嫌名,更為金氏。履祥事同郡王柏,從登何基之門。基學於黃乾,得朱子之傳。時宋事己不可為,履祥遂絕意進取,會襄樊之師日急,宋人坐視不救。履祥因進牽制搗虛之策,請以重兵由海道直趨燕薊,則襄樊之師不攻自解,且備敘海舶所經,凡州縣及海中島嶼,難易遠近,歷歷可據以行。宋廷臣不能用。伯顏師入臨安,得其書及圖,乃命以宋庫藏及圖籍儀器由海道運燕京。其後,朱清、張瑄獻海漕之策,所由海道,視履祥圖書咫尺無異。然後人服其精識。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館編校起之,辭弗就。

宋亡,所在盜起,履祥屏居金華山中,視世故泊如也。尤篤於分義。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為隸,不相聞者十年,履祥傾資營購,卒贖完之。後其子貴,履祥終不自言,相見勞問而已。何基、王柏之喪,履祥率其同門之士以義制服,觀者始知師弟之禮。

履祥以司馬光作《資治通鑑》,托始戰國,而周以前,則秘書丞劉恕為外經,不本於經,而信百家之說,是非頗謬於聖人,不足以傳信。乃用邵氏《皇極經世歷》、胡氏《皇王大紀》之例,損益折哀,一以《尚書》為主,下及《詩》、《禮》、《春秋》,旁采舊史諸子表,年系事斷,自唐堯以下,接於《通鑑》之前,勒為二十卷,旬曰《通鑑前編》。它所著書,曰:《大學章句疏義》二卷,《論語孟子集注考證》十七卷,《尚書表注》二卷。天曆初,廉訪使鄭允中上其書於朝。履祥居仁山之下,學者因稱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至正中,賜諡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