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二百三十四·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胡一桂,字庭芒,徽州婺源人。父方平。一桂生而穎悟,好讀書,尤精於《易》。初,饒州德興沈貴珤受《易》於董夢程,夢程受朱子之《易》於黃乾,而一桂之父方平及從貴珤。夢程學嘗著《易學啟蒙通釋》。一桂之學出於方平,得朱子源委之正。宋景定中,一桂年十八,領鄉薦,試禮部不第,退而講學,遠近師之。號雙湖先生。所著書有《周易本義附錄纂疏本義啟蒙翼傳》、《朱子詩傳附錄纂疏》、《十七史纂》,並行於世。

戴良齊,字彥肅,台州人,精通六經奧義,謂經書雖皆完具,而《禮經》獨為殘闕,加以漢儒諸說牴牾者多,著《禮辨》一書,特出已見,考證獨為明確。吳澄常師之,以衍其說。

熊禾,字去非,福建建陽人。有志濂洛之學,受業於朱子之門人輔廣。宋鹹淳間進士,寧武州司戶參軍。宋亡,隱居不仕,築雲谷書院以教生徒。郡有考亭書院,大德十一年有司更新之,辟禾分教大國小於中,學者稱勿軒先生。皇慶元年卒。

馬端臨,字貴與,江西樂平人。父延鸞,宋右丞相。時休寧曹涇深於朱子之學,端臨從之游。以蔭補承事郎。宋亡,隱居不仕。著《文獻通考》,以補杜佑《通典》之闕,二十餘年而後成書。延祐四年,遣真人王壽衍訪求有道之士,至饒州路,錄其書上進。詔官為鏤板,以廣其傳,仍令端臨親齎稿本赴本路校勘。初留夢炎與廷鸞同相,及夢炎降,召致端臨,欲用之,以親老辭。後為慈湖、柯山二書院山長,台州教授三月,謝病歸,卒於家。

同時,天台胡三省,字身之,篤於史學。宋寶祐四年進士,以賈似道辟從軍蕪湖,言輒不用。及敗,隱居不仕。著《資治通鑑音注及釋文辯誤》百餘卷。

俞琰,字玉吾叟,平江人。宋亡,隱居著書,自號林屋山人。精於《易》。著《經傳考證》、《讀易須知》、《六十四封圖》、《古占法》、《封爻象占分類》、《易圖合璧連珠》等書,皆佚。惟《周易集說》附以《易圖》、《易外傳》,行於世。

時信都人李簡,亦通《易》學,官泰安州通判,著《學易記》九卷。

劉德淵,字道濟,內邱人。性癖直,有操守。好學,能自刻厲。及游滹南王若虛門,聞思索、辨惑等說,遂饜飫史學,為專門之業。非義理不妄言動,一介不取於人。中統初,用中書薦,授翰林待制,以不合於時,告歸。立言傳後,著書數萬言。又通古文奇字,士多傳習之。太保劉秉忠以鄉曲義,來周恤,卻之。許衡每過邢州,必式閭致敬而去。至元二十三年卒。年七十九。

薛元,字微之。本華州下邽人。後徙於洛陽。元少好學,負書入華山,晝夜誦之,束枯葵,學書於石上,石為之泐。

耶律楚材聞其名,闢為應州教授,使子弟從元受學。沙門萬松問曰:“孔子之教,何者為先?”元答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松愧服。時用兵襄、鄧,楚材薦授檢察,使督河南饋餉,未幾,改軍儲轉運使。明年召還,賜銀幣、貂裘。楊奐為河南廉訪使。辟置幕府。歲余,元謂同僚曰:“進不能行其道,棲棲於此無謂也。即自免去。

元素與王文統有舊,文統聚歷代奇謀詭計為一書,元見而責之曰:“士君子自有聖賢格言,此何為者!”遂絕,弗與通。

中統初,召為平陽、太原宣撫使,又除提舉河南學校,俱不就。至元八年,卒。著有《道德經解》、《陰符經論說》、《適意集》《易解》、《中庸注》、《聖賢心學編》、《皇極經世圖說》。友直,龍陽州判官;友諒,翰林直學士。

與元友善者,有洛陽宰沂。王文統當國,薦沂為真定勸農使,不得已而受命,陽為不事事者,至亡其告身及金符於酒家,因自劾去官。文統敗,沂竟獲免。

何中,字太虛,撫州樂安人。父天聲,宋鹹淳進士,管主管刑部架閣文字,與兄時齊名。文天祥建都督府,兄弟皆為幕僚。

中,少穎拔,以古學自任,程鉅夫、元明善皆器遇之,與門人講《易》、《書》、《春秋》之學。吳澄與中為中表兄弟,恆推讓之,不敢置弟子列。著《易象類》二卷,《書傳補遺》十卷,《通鑑綱目測海》二卷,《通書問》一卷,《葉補疑》一卷,《六書綱領》一卷,《補校六書故》三十二卷,《知非堂集》十卷,《支頤集》二卷,《薊邱述游錄》一卷。卒年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