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二百三十四·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門人衛富益,崇備人。宋亡,富益日夜悲泣,設壇為文祭故相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聞者悲之。後隱居湖州金蓋山,年九十六卒,門人私謚為正節先生。

張盨,字達善,其先導江人,僑寓江左。金華王柏傳朱子之學,盨從而受業焉。自六經、《語》、《孟》、傳注以及周、程、張、邵之微言,朱子所嘗論定者,靡不潛心玩索,久而不懈,所學益宏密。

世祖至元中,行台中丞吳曼慶聞其名,延至江寧學宮,中州士大夫皆遣子弟從游,或辟私塾迎之。在真州,來學者益眾。遠近尊之,稱曰導江先生。以大臣薦,命為孔、顏、孟三氏教授。著《釋奠儀注》。其及門知名者,夾谷之奇、楊剛中為尤顯。卒。無子。有《經說》及文集行世。吳澄序其書,以為議論正,援據搏,貫穿縱橫,儼然新安朱氏之尸祝也。至正中,真州守臣以盨及郝經、吳澄皆常留儀真,作三賢祠祀焉。

胡炳文,字仲虎。徽州婺源人。篤志朱子之學,為信州局書院山長,再調蘭溪州學正,不赴,卒。學者稱雲峰先生。著《周易本義通釋》。

同縣程直方,通諸經,著書甚富,與炳文俱為東南大儒。

敬瑛,字文書,霸州人。隱河南緱氏山。世祖征為大名、彰德、懷孟等路提舉,不就。著有《春秋地理原委》十卷,《語孟旁通》八卷《皇極引用》八卷、《皇極疑事》四卷、《極演》十卷、《律呂禮樂雜說》三十卷。以孫秉彝,贈官翰林學士、魏國公,諡文獻。

又,元城人潘迪,字牖氏,博學能文,歷官國子司業。著《易春秋庸學述解》、《六經發明》及《石鼓文音訓孜》北方學者奉為師表。

許謙,字益之,婺州金華人。父觥,宋淳祐七年進士。謙生數歲而孤,世母陶氏日授《孝經》、《論語》。稍長,肆力於學。

年三十,始受業於金履祥之門。履祥語之曰:“吾儒之學,理一而分殊,理不患其不一,所難者分殊耳。聖人之道中而已,學當致其辯於分之殊,而要其歸於理之一,每事每物,求夫中者而用之,道不外是矣。”又曰:“士之為學,若五味之在和。醯醬既和,則酸鹹頓異。子來見我,已三日,而猶夫人也。豈吾之學無以感發子耶?謙聞之惕然,居數年,盡得其傳。

讀《四書》、《尚書》各有《叢說》若干卷,讀《詩集傳》有《名物鈔》,讀《春秋》、《三禮》有《溫故管窺》。其觀史有《治忽機微》,仿史家年經國緯之法,起太皞氏迄宋元祐年秋九月尚書左僕射司馬光卒,備其世數,總其年歲,原其興亡,著其善惡,蓋以為光卒,則中國之治不可復興,以附於左氏續經之義。又有《自省編》晝之所為,夜必書之,其不可書者則不為也。

延祐初,謙居東陽,入華山講學,隨其材質,鹹有成就。獨不以科舉之文授人,曰:“此義利義所由分也。”大德中,熒惑入南斗,已而句行。謙以災應在吳越,深憂之。是歲大祲,廉貌加瘠,或問曰:“豈食不足邪?”謙曰:“今公私匱竭,道殣相望,吾何能獨飽!”廉訪使劉廷直、副使趙宏偉皆論薦於朝,郡復以遣逸應。詔鄉闈大比,請為考試官。皆莫能致。至元三年卒,年六十有八。嘗以白雲山人自號,世稱為白雲先生。朝廷賜諡文懿。謙與何基、王柏及金履祥稱金華四先生。江浙行中書省為請於朝,建四賢書院以奉祠事。而列於學官。其弟子著名者有張樞、薛玄、呂洙、呂溥、馬道貫。

張樞,字子長,金華人,幼居外家潘氏,盡讀其藏書數萬卷。尤長於中學,嘗為《春秋三傳歸一義》三十卷,《刊定三國志》六十五卷,《林下竊議》一卷,《張曲法年譜》一卷《宋季逸事》若干卷,詩文曰《敝帚編》。至正八年卒,謙之歿,命其子師事樞。至正十一年,朝廷纂修宋、遼、金三史,丞相脫脫奏擢遺逸之士四人,以兩院次對之職使參筆削,仍辟樞為本府長史,樞力辭。後五年,命史臣纂修本朝后妃功臣傳,樞以翰林修撰、同知制誥召,復不就。

薛玄,字子晦,東陽人。隱居不仕。著《中庸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