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二百三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余丙,建德遂安人。幼喪母,泣血成疾,父亡,不忍葬,結廬山下,殯其中,日閉戶守視。有牧童遺火,延殯廬,丙與子慈嘫撲不止,欲投身火中,與柩俱焚。俄暴雨,火滅。

徐珏,鎮江人。始冠,侍父鎮,之婺源。過丹陽小溪,鎮乘舟失足,墮水中。同行者立岸上,不能救。鈺投溪,擁鎮出。鎮獲登岸,鈺力憊,且水勢湍仇,遂溺死。屍流四十五里,得於灘上。江浙行省言狀,表異之。

尹莘,開封洧川人。母卒,廬墓,蔬食,哀毀骨立。父輔臣病疫,莘侍湯藥,衣不解帶。嘗其糞以驗,差劇。至順二年,以孝行旌門。

又高唐人孫希賢,母病,祈天求以身代,果愈。

高郵卜勝榮,母痢,不能藥,日嘗痢以求愈。只病,禮北斗,乞減已算延之。並愈。

劉廷讓,大寧武平人,至順初,北方兵起,廷讓挈家避山中。有幼弟,方乳,母王氏置於懷。亂兵至,廷讓乃棄憶子,一手抑幼弟,一手扶母,疾驅得免。事聞,旌之。

劉通,毫州譙縣人。家貧,業農。母卜氏,目失明,通誓斷酒肉,禱之三十年不懈。卜氏年八十五,忽復明。

又,翻陽黃鎰、諸暨丁祥一,皆以親喪明,以知砥之,復能視。並荷旌表。

張旺舅,安豐霍邱人。幼失父,母陳氏居貧守志。旺舅九歲,賣餳以養。及長,母病,伏枕數月,旺舅無貲延醫,惟日夜痛器,禮天求代,未幾遂愈。又自以生業微,不能多給,竟不娶以終母年。縣令言於朝,旌之。

張思孝,華州人。母喪,以孝聞。父疾,以父涕洟半器,垂泣盡飲之。復潔齋致禱,乞以身代,示幾遂痊。至順三年,表其門。

杜佑,邳州人,河南行省署為三乂水馬站提領。父成,病於家,佑忽心驚,舉體沾汗,即棄職歸。父病,禱神求代。且嘗糞以驗疾。父卒,廬墓盡哀,有馴兔之瑞。

長壽。父帖住,官平章政事,生五子,長山壽早世,次即長壽,次永壽、福壽、忙古海牙。元統間,帖住歿,長壽哀毀盡禮。服闋,當蔭敘,與弟羅拜母前曰:“吾父廉貧,諸弟未有所立,願以職讓永壽。”永壽讓福壽,福壽曰:“二兄能讓,福壽獨不能耶?”以讓忙古海牙。母從之,忙古海牙遂蔭為太禧宗褾院神御殿待禮佐郎,階奉議大夫。可中人梁外僧,親喪廬墓。兄那海為奧魯官,自以嘗遠仕,不得養其親,即棄職,舉外僧代之。人稱外僧能孝,能海能義。

又有畏吾氏秋秋及濠州人高中、嘉定人武進,皆以侍親不願仕,以祖父蔭讓叔父、昆弟雲。

孫瑾,鎮江丹徒人。父喪哀毀,冬常徒跣,停柩四載,衣不解帶,食粥,誦佛書。事繼母唐氏尤孝,嘗患癰,瑾親吮之,又喪目,瑾舔之復明。

又吳希曾,睢寧人。父卒,葬之日,大雨,希曾跪柩前,炷艾燃腕,火熾,雨止。既葬,廬於墓左。縣上狀,並旌之。

張恭,河地偃師人。以兵部符署鷹房府案牘。親老,辭歸侍養。父卒,侍母馮氏尤謹。歲凶,巷夫婦采野菜為食,而營甘旨無乏。母有疾,恭手除溷穢,口哺飲食,且嘗糞以驗疾。天曆初,西兵至,河南居民悉竄,恭守母,項中一劍不去,母驚悸而歿。恭居喪盡禮。有詔旌其閭。

訾汝道,德州齊河人。父興卒,居喪以孝聞。母高氏,治家嚴,汝道承順甚恭。母嘗寢疾,恆夜不去側。一日,母屏人,授以金珠若干曰:“汝素孝,室無私蓄,此物可善藏之,毋令他兄弟知也。”汝道泣拜辭不受。母卒,哀毀,終喪,不御酒肉。尤友愛二弟,將析居,汝道悉以美田廬讓之。二弟早世,撫諸孤如子。

鄉人劉顯等貧,無以為生,汝道割已田畀之,使食其租終身。里中嘗在疫,有食瓜得汗而愈者,汝道即多市瓜及攜米,歷戶饋之。或曰:癘氣能染人,勿入世。”不聽。益周行,問所苦,然卒無恙。有死者,復贈以槥櫝,在鹹感之。嘗出玫粟貸人,至秋,蝗食稼,人無以償,汝道聚基券焚之。縣令李讓為請旌。

趙一德龍興新建人。大兵南伐,被俘為鄭留守家奴。歷事三世,號忠乾。至大元年,拜請於鄭阿思蘭,歸省父母,阿思蘭許之,期一歲而返。一德至家,父已歿,惟母在,年八十餘。一德卜地葬父畢,如期歸。阿思蘭義之,即裂券縱為良。

一德將辭歸,會阿思蘭以冤被誅,詔簿錄其家。群奴各亡去,一德獨奮曰:“主家有禍,吾忍同路人耶!”留不去,與張錦童詣中書訴枉,得昭雪,還其所籍。阿思蘭母分田廬遺之。一德謝曰:“一德雖鄙人,非有利於是世。重哀主無罪而受戮,故留以報主。今老母八十餘,得歸侍養,主之賜已厚矣。何以田廬為?”不受而去。皇慶元年,旌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