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九十八·志第六十五



元貞元年,立西域親軍都指揮使司,又改立虎賁親軍都指揮使司。先是。至元十六年立虎賁軍,十七年置都指揮使,至是始立都指揮,置司。二年,詔蒙古侍衛所管探馬赤軍人子弟,投諸王位下者,悉遵世祖成憲,發還原役充軍。二年,禁軍將擅易侍衛軍,蒙古軍以家奴代役者罪之。令其奴別人軍籍,以其主資產之半畀之。軍將故縱者,罷其職。

大德九年,改蒙古侍衛指揮使司為左右翊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至大二年,立左、右阿速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初,至元九年立阿速拔都達魯花赤,二十三年為阿速軍攻鎮巢殘傷者眾,詔以鎮巢七百戶屬之。總為一萬戶,隸前後二衛。至是始改立焉。又有威武阿速軍親軍都指揮使司,建置年分闕。三年,定康禮軍籍,立康禮衛親軍都指揮使司。諸王阿只吉火郎撤所部探馬赤軍後屬康禮氏者,亦遣使乘傳置籍雲。

皇慶元年,改隆鎮上萬戶府為隆鎮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初,睿宗嘗於居庸關立南北口屯軍,至元二十五年以南北口上千戶所領之,至大四年始改隆鎮上萬戶府。至是,又改隆鎮衛。後又以哈兒魯千戶所隸之。

延祐元年,隆禧院奏:“世祖影殿有衛士守之,今武宗御容安在大崇恩寺,請依例調軍守衛。”從之。

至治元年,增太廟衛士八百人,命僉院哈散等領之。十二年,右丞相拜住言,“先脫別貼木兒叛時沒入亦乞列思人一百戶,與今所收蒙古子女三千戶,清州徹匠二千戶,合為行軍五千,請立宗仁衛以統之。”於是命拜住總衛事,給虎符牌面如右率衛府。

天曆元年,立龍翊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以左欽察衛唐吉失等九千戶隸之。

至順二年,改宜忠扈衛扈軍都萬戶府為宜忠斡羅思扈衛親軍都指揮使司。未幾,做遣扈衛親軍六百人歸原籍。是年,改東路蒙古軍萬戶府為東路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至正二年,立宣鎮侍衛府,命伯顏領宜鎮侍衛軍。

至呈太后之宿衛,曰左、右都成衛。至元十六年世祖以新收侍衛親軍一萬戶。屬東宮,立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三十一年復屬皇太后,改隆福官左都威衛使司。皇慶元年,以王平章所領一千人,立屯田。至元二十一年,樞密院奏以五投下探馬赤軍屬之東宮。二十二年,改蒙古侍衛親軍指揮使司。三十一年,改隆福宮右都威衛使司。所謂五投下者,木華黎部將按察兒、孛羅、笑乃□、不裏海拔都兒所領之探馬赤也。

曰中都威衛。大德十一年,立大同等處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至大四年,皇太后修五台寺,遂移屬徽政院,增以京兆兵三千人。延祐元年,改為中都威衛使司。七年,以屬徽政院不便,命樞密院總之,改為忠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曰衛侯直都指揮使司。至元元年,裕宗招集控鶴一百三十五人。三十一年,徽政院增為六十五人,立衛候司領之,元貞元年,皇太后復以晉王校尉一百人隸焉。大德十年,增以懷孟從行控鶴二百人,改衛候直都指揮使司。至大元年,復增至六百人。至治二年,罷。四年,隸於皇后位下。後復置焉。

皇太子之宿衛,曰左右衛率府。至大元年,詔以中衛兵萬人,立衛率府。時仁宗為皇太子,曰:“世祖立五衛,象五方也。其制猶中書之六部,不可易。”遂令江南行省、萬戶府選銳卒一萬人,為東宮衛士,立衛率府以統之。延祐元年,改忠翊府,復改為御臨親軍都指揮使司,又改為羽林親軍。英宗為皇太子,改為左衛率府。延祐五年,以詹事禿滿迭兒所管速怯那兒萬戶府及遼東女直兩萬戶府、舊志有女直侍衛親軍萬戶府、高麗女直漢軍萬戶府,即遼東女直兩萬戶府。右翼屯田萬戶府兵,合為右翼率府。

凡大朝會,則列宿衛之兵為圍宿軍。至元二十六年,命大都侍衛軍內起一萬人赴上都,以備衛宿。至大四年,皇太子令,以大朝會,調蒙古、漢軍三萬人備衛宿,乃遺使發山東、河北、河南、江北諸路軍至京師,復命都府左右翼、右都威衛整器仗車騎。皇慶元年六月,命衛率府軍士備圍宿,守隆福宮內外禁門。復增置百戶一員,調欽察、貴赤、西域、唐兀、阿速等衛軍九十人,守諸掖門。又命千戶一員、百戶一員,備巡邏。延祐三年,以諸侯王來朝,命衛宿軍六千人增至一萬人。未幾,又增色目軍一萬人。樞密院臣言:“圍宿軍不及數,其己發各衛地遠不能如期至,可選刈草書及青塔寺工役軍,先備守衛。其各衛還家者,亦發二萬五千人,令備車馬器械。俱會京師。“從之。六年,知樞密院事塔失貼木兒言:“諸漢人不得點田宿軍,圖籍系軍數者,雖御史亦不得預知,此國制也。比者,領圍宿官言:中書命司計李處恭巡視守倉庫軍,有曠役者,則罪之。而李司計擅取軍數,箠士卒,在法為過。臣等議,宜令中書與樞密遣人案之,驗實以聞。”從之。是年,命知樞密院事眾嘉領圍宿,發五衛軍代羽林衛軍。至治元年。帝幸石佛寺,以垣嗇疏壞,命樞密副使術溫台等領衛宿軍,以備巡邏。天曆二年,樞密院臣言:“去歲奉旨調軍把守圍宿。時各翼軍人皆隨處出征。亦有潰散者。故不及依次調遣,止於右翼侍衛及右都威衛內,發一千一百二十六名以備圍宿。今歲車馬行李,臣議於河南、山東兩都督府內選兵一千人,以備扈從。”從之。蓋調鎮戍之兵充圍宿,非舊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