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九十八·志第六十五



十五年,樞密院臣言:“至元八年,于軍籍中之為富商大賈者一百四十三戶,各增一名,號余丁軍。今東平等路諸奧各總管府言:往往人亡產乏,不能兼充,乞免其餘丁。”從之。十二月,定諸軍官在籍者,除百戶、總把外,其元帥、招討、萬戶、總管府戶,或首領官,俱合再當正軍一名。

十六年五月,淮西追宣慰司昂吉兒,請招諭亡宋通事軍。初,宋之邊將招納北人及蒙古人為通事,遇之甚厚,每戰皆列於前。顧效死力。及宋亡,無所歸,廷議欲綿之軍籍,未暇也。至是昂吉兒請撫而用之,以備異日征戍。從之。

十七年,詔江淮諸路招集答剌罕軍。初用兵江南,募死士從軍者,號答剌罕,屬之劉萬奴部下。及朱平,其人皆無所歸,群聚剽掠。至是,命諸路招之,仍使萬奴部領,聽范文虎、李庭節度。

十八年二月,並貧乏軍人三萬戶為一萬五千戶,取貼戶淖貼正軍充役。六月,樞密院議:“正軍貧乏無丁者,令富強丁多貼戶,權充正軍應役。驗正軍物力,卻令津濟貼戶。其正軍仍為軍頭如故。”

二十年二月,命各處行樞密院造新附軍籍冊。六月,從丞相伯顏議,括宋手號軍人八萬三千六百人,立牌甲,設萬戶、千戶統之。

二十一年,江東道僉事馬奉訓言:“劉萬奴乾討虜軍,私相糾合,結為徒黨,莫若散之各翼萬戶、千戶、百戶、牌甲內管領為便。”詔問:乾討虜人慾從脫歡出征虜掠耶,抑欲散放還家耶?回奏:眾言,自圍襄樊渡江以後,與國家效力,願還家休息。遂從之。籍亡宋手記軍。宋之兵制,手記軍死,以兄弟若子承代。詔依漢軍例籍之,毋涅手。

二十二年十一月,御史台言:“宋之鹽軍內附,初有五千人。除征占城運糧死亡者,今存一千一百人,皆性凶暴,民患苦之,宜使屯田自贍,庶絕其擾。”從之。十二月,從樞密院請,定軍籍條例。舊例丁力強者充軍。弱者出錢,故有正軍、貼戶之籍。行之久,而強者弱,弱者強,與舊籍不符。其同戶異籍者,又私訂年月以相更代。至是革之。

二十四年,樞密院臣言:“居軍貼戶,有正軍已死者,有充工匠者。其放為民者,有元系各投下戶回付者,似此歇少一千三百四十戶,乞差人分揀貧富,定貼戶、正軍。”從之。

二十九年,江西行省言:“亡宋之末,本為募軍數少,於民間選擇壯丁、義士等名目。歸附後,依舊為民。豈期軍民長官不肯奉公,遞互計較,展轉刁登販賣,至於貧點不能申訴,終身充役者有之。在後因攢冊已定,官府無由改正。既定之後,管軍官教使軍人妄指百姓,或以為軍人戶下人口,或稱與軍官親戚,或稱歸附時隨某官捍禦某處,撢行越躐管民官司,稱直勾追監收擾吉,勒使承當軍役。自軍民各另之後,其弊愈甚。本省雖嚴行禁約,緣為軍民不相統攝,事有未孚。參詳各翼新附軍人,俱有定籍,民戶已有抄數。戶冊宜各依原籍,不許軍官徑直差人勾擾百姓充軍,似為便當。”中書省韙其議,從之。大抵分揀軍戶之後,以用兵江南,或籍軍官子弟,或籍余丁,又或籍未成了者為漸丁。洎朱平,則籍新附軍,又從丞相伯顏請,括宋手號軍而籍之。凡至元九年所揀定者,為七十二萬正軍。其餘皆無可考。以元之兵籍,漢人不聞其數,惟樞密長官一二人知之,故有國百年而內外兵數之多寡,人莫得而詳焉。

三十三年,樞密院議:“本路官史不肯用心體覆,將貧難無力軍人不行申報,卻將有力軍人徇情捏合虛報貧難者,依刷軍例斷沒罷職施行。”

大德三年,樞密院奏:“江南平定之後,軍馬別無調度,所司不知撫養,以致軍前歇役者日多,起補之間。官吏又夤緣作弊。乞戒中外軍官奧魯官,各倏乃職,嚴行禁治,違者輕罪從樞密院點降,重者聞奏。”其頒降之條畫:

一,貧難逃戶,限一百日出首,復業者免本罪,紿付舊產,並免役三年。復業後再逃者,杖六十七,鄰右知而不首及藏匿者,並減二等科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