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九十八·志第六十五



元之軍戶,定於至元十九年。三月,樞密院取會到諸色軍數,呈準尚書省勾集諸路管軍民首領官,赴都從新攢籍,分揀軍戶,呈中書省議準施行,基條件凡十有二事:

一,至元七年終以前歷年軍籍內。

一,正軍並貼戶,若本路收差當役者,憑籍依舊當軍。

一,軍籍攢定以後補替交換並貼戶,除至元六年終以前有省斷文憑著,依已斷為定外,其餘戶計止從見役當軍。

一,七十二萬正軍並貼戶,歷年不曾攢報,亦不曾僉補,見在軍前應役,及津貼軍錢;若各處收差科役者,除差當軍。

一,正軍放罷為民或為人匠,其元拔貼戶在各處收差科役者,改正除差,從樞密定奪。

一,各處攢報軍籍,有作無籍戶收差者,除至元六年終以前經官改斷者,依已斷為定外,其餘戶計依舊津貼當軍。

一,軍驅就招為婿,無論出舍不出舍,與婦家同戶當軍。

一,歷年僉軍之後,為有事故令別戶補替者。擬兩戶內留一戶,丁力多者充軍,丁力少者當差。

一,軍內雇覓良民,照依原約,限滿日出南,無原約者買使。

一,私走小路軍戶,謂進軍。憑準至元四年軍官報院家口花名冊,省部斷為民者。依已斷為定。

一,益都等路元僉舊軍內同貼戶,計二百餘戶,依例壬子年同戶者,分付軍戶一同當軍;不同戶者,除籍為民。

一,河南保甲丁壯軍戶,合憑至元七年河商行省軍民官一同查定家口花名冊。

一,諸軍奧告,仰軍民官司常加優恤,軍前合用軍需物料,由所管官司移文取發,依例應付,勿得橫泛科差。

四月,樞密院奏,與中書省尚書商定分揀軍戶法,請降旨依例定李。其條面凡五事:

一,軍籍內壬子年同籍親屬,除至元六年終以前有省斷文憑著,依巳斷為定;不經省斷,及至元七年以後收當差役者,除差同戶當軍。

一,至元七年以前軍籍內里攢合併戶計,依舊當軍;今次手狀內不在合併戶計,除為民。

一,正軍有雇覓慣熟人出軍者聽,軍官不得代替本役軍人。

一,女婿出舍者,如至元七年以前軍籍有名,同里攢戶例,當軍。如定籍以後出舍,有同戶主昏者歸本戶,無者,止津姑軍戶,從樞密院定奪。

一,乙未、壬子年本主戶下漏籍驅口,或另籍或不曾附籍在後,本主于軍籍內攢報者,為良作貼戶;若附籍驅口軍籍內滑報者,除至元六年終以前有省斷文書,依已斷為定;不經省斷及至元六年以後收差者,為良作貼戶。

九月,詔諸軍貼戶及同籍親戚驅奴投諸王貫官以避役者,悉還之本軍。惟匠藝精巧者,以名聞。自是,天下之兵,戶籍伍符,永為定製,不能更易焉。

若各路炮手軍,則分揀於至元七年。初,太祖、太宗招各路人匠充炮手。壬子年,附籍。中統四年,揀定,除正軍外,余同民戶當差。至元四年,以正軍田難,取元充炮手民戶津貼,以其間有能與不能者影占,故命各路分揀之。

十年五月,禁乾討虜人。其願充軍者,立牌甲,隸於萬戶、千戶。八月,禁軍官舉債,不得重息,違者罪之。襄陽生券軍至都,釋其械繫,聽自立部伍,俾征曰本。

十一年,便宜總帥府言:“本路軍經今已四十年,或死或逃,無丁不能起補。乞進擇堪與不堪丁力,放罷貧乏及無丁者。“從之。

十二年,萊州酒稅官王貞等言:“國家討平殘宋,吊伐為事,何嘗有圖利之心。彼無籍小人,假乾討虜名目,俘掠人口,悉皆貨賣,以充酒食之費,辱國實甚。其招討司所收乾討虜軍人。可悉罷之,第其商下,籍為正軍,命各萬戶管領,一則得其實用,二則正王師吊伐之名,實為便益。”從之。

十四年,長清縣尹趙文昌言:“切見軍人昌矢石、犯霜露,傾家以給軍需。捐軀以衛社稷,觀其勞苦,實可哀憫。乃管軍人等,不知存恤,縱令父兄子弟將軍人家屬非理占使。又以放債為名,勒軍人使用,不及數月,本利相停,設有衍遲,輒加罪責。軍人含冤抱屈,不敢詣官陳訴,致使久而靠損,深未為便。”樞密院韙其議,命諸路禁治施行。十二月,樞密院臣言:“收附亡宋新軍附官並通事、馬軍人等,軍官不肯存恤,逃亡者眾,乞招誘之。”於是進行省左丞陳岩等分揀堪當軍役者,收系充軍,其生券軍,官給牛種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