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六十六·志第三十三



二十二年,詔:“管民官,腹里遷去四川,升一等,接連溪洞升二等。四川見任官,遷往接連溪洞,升一等,若遷去溪洞諸蠻夷,別議定奪。達魯花赤,就彼處無軍蒙古軍官內選擬,不為常例。”

二十二年,江淮官員遷於龍南、安遠縣地分者,擬升三等,仍以三十月為滿升轉。

二十八年,詔:“腹里官員遷去雲南近里城邑,擬升二等,若極邊重地,更升一等。行省咨保人員,比依定奪。其蒙古、土人及招附百姓有功之人,不拘此例。”

省臣奏準:“福建、兩廣官員多闕,都省差人與彼處行省、行台官,一同以本土周回相應人員委用。”

部議:“雲南六品以下任滿官,依御史台所擬,選資品相應人,擬定名闕,具歷仕腳,咨省奏準。敕牒到日,許令之任。若有急闕,依上選,權令之任,歷過月日,依上準理。”

二十九年,詔:“福建、兩廣官員歷兩任滿者,還於接連去處,一任滿日,歷江南一任,許入腹里通行遷轉,願於兩廣、福建者聽,依例升等。”

至治元年,省臣奏:“江浙、江西、湖廣、四川、雲南五處行省,所轄邊遠地分官員,三年一次差人與行台、行台官一同遷調。”

廣海闕官於任滿得代,有由應得路府州縣儒學教授、學正、山長內願充者,借注正九品以下名闕。任回,止理本等月日。

廣海應設巡檢,於本省應得常選上等錢穀官選擬,權設,理本等月日。行省自用並不應之人,不許委用,如受敕巡檢到彼,即聽交代。

幾近調循行:

各省所轄路府州縣諸司,應合遷調官員,先盡急闕,次及滿任。急闕須憑各官在任解由、依驗月日、應得資品、及解由到行省月日,依次就便遷調。若有急闕,委無相應之人,或員闕不能相就者,於應敘職官內選用,驗各得資品上,雖有超越,不過一等。

本管地面,若有遐荒煙瘴險惡重地,除土官外,依例公選銓注,其有超用人員,多者不過二等。

軍官、匠官、醫官、站官、各投下人等,例不轉入流品者,雖資品相應,不許銓注。

都省已除人員,例應到任,若有違限一年者,聽別行補註。應有合就彼遷敘人員,如在前給由已咨都省聽除,未經遷注照會,不曾咨到本省者,即聽就便開咨。

無解由人員,不許銓注。

諸犯贓經斷應敘人員,照例銓注。

令譯史、奏差人等,須驗實歷月日已滿,方許銓注。

邊遠重難去處,如委不可闕官,從差去官與本省官公同選注能幹人員,開具歷仕元由,並所注職名,擬咨都省,候回準明文,方許之任。

應遷調官員,三品、四品擬定資呈,五品以下先行照會之任。

凡省部令史、譯史、通事等:

至元六年,省議:“舊例一百二十月出職,今案牘繁冗,難同舊日,會量作九十月為滿。其通事、譯史繁劇,合與令史一體。近都省未及兩考省令史譯史授宣,注六品職事,部令史已授省札,注從七品職事。今擬省令譯史、通事,由六部轉充者,中統四年正月已前,合與直補人員一體,擬九十月考滿,注六品職事,回降正七一任,還入六品。中統四年正月已後,將本司過歷月日,三折二,驗省府月日考滿通理,九十月出職,與正七職事,並免回降。

職官充省令譯史,舊例文資右職參注,一考滿,合得從七品,注從六品,未合得從七品,注正七品,如更勒留一考。契約隨朝升一等。一考滿,末得從七注正七品者,回降從七,還入正七。一考滿,合得從七注從六品,合得正七注正六品者,免回降。正從六品人員不合收補省令史、譯史,如有己補人員,契約隨朝一考升一等注授。

中統四年正月已前,收補部令史、譯史、通事。擬九十月為考滿,照依已除部令史例,注從七品,回降正八一任,還入從七。

中統四年正月已後,充部令譯史、通事人員,亦擬九十月為考滿,依舊例正八品職事,仍免回降。省宣使,舊例無此職名,中統以來,初立中書省,曾受宜命充宣使者,擬出職正七品職。外有非宣授人員,擬九十月為考滿,與正八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