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六十六·志第三十三



省議:“除見役外,後有闕,擬於部省各房寫發人內公舉發補,除轉充參議府、左右司、客省使令史、都省書寫、典吏者,依前例轉補,不盡者六十月充都目。”

二十九年,部擬:“御史台典吏三十月,依廉訪司書吏轉補察院,三十月轉部,補不盡者,考滿從八品遷用外,行台典吏三十月轉補行台察院書吏,再歷三十月發補各過宣慰司令史。

參議府令史,四十五月轉部令史。光祿寺典吏,考滿轉補本衙門奏差。”

元貞元年,省準:“部見役典吏實歷俸月,名排籍記,遇都省書寫、典吏有闕,從上挨次發補。”

大德八年,省議:“行省典吏,於各路兩考之上散府考滿,有解由司。

樞密院銓寫,一考之上,補都省書寫,通折月日升轉外,本院銓寫有闕,補請俸上名典吏。

大德元年,省準:“兩準本道書吏,轉補行台察院書吏、江南宣尉司令史。

雲南、河西、四川三道書史,在邊遠者三十月為格。依上遷補。

江浙行省檢校書吏,於行省請俸典吏內選補,以典吏月日五折四,通折書吏六十月轉各道宣慰司。”

四年,省準:“徽政院掌儀、掌膳、掌醫署書吏宜從本院通定名排,若本院典吏有闕,似次轉補。”

八年,省議:“院台以下諸司吏員,俱從吏部發補,據曾經省發並省判籍定典吏、令史,從吏部依次試補,元籍記典吏,見在寫發者,遇各庫攢典試補。

省掾每名,設貼書二名,就用已籍記者,呈左右司闕吏部籍定,遇部典吏闕收補,歷兩考從上名轉省典吏,除一考外,余者折省典吏月日,兩考升補參議府、左右司、客省使令史、書寫,檢校、書吏,通折四十五月。補不盡省典吏,六十月,遇寺監令史、宣慰司令史有闕,依次發補。除宣慰司令史,已有貢部定例,寺監令史歷一考,與籍記部令史通籍發補各部令史。寺監見役人等,雖經準設,未曾補闕,不許轉部,考滿依舊例遷敘,其省部典吏、書寫人等轉人寺監、宣慰司,願守考滿者聽。

御史台令史一名,選貼書二名。依次選試柏應充架閣庫子,轉補典吏,三十月發充各道廉訪司書吏。再歷一考依例歲貢。

三品衙門典吏,歷三考升宣使,補不盡,本衙門於相應闕內委用。

部典吏一考之上,轉省典吏,補不盡者,三考補本衙門奏差,兩考之上發寺監宣慰司奏差外,椐六部系名貼書合與都省寫發人相參轉補各部典吏,補不盡者,發各庫攢典。都省寫發人有闕,於六部系名貼書內參選,不盡者依舊發各庫攢典。”

九年。省準:“獄典歷一考之上,轉各部典吏。

翰林國史院書寫考滿,除從七品,有闕從本院於籍記教授試準應補部令史內指名進用。

太常寺典吏,歷九十月注吏目。

工部符牌局典吏,三十月轉各部典吏。

翰林國史院蒙古書寫,四十五月轉補寺監蒙古必闍赤。

宣徽院所轄寺監令史有闕,於到部籍記寺監令史與本院考滿典吏挨次發補。”

十年,省準:“陝西諸道行御史台察院書吏,若系腹里歲貢廉訪司見役書吏選取人數,須歷一考,以上名貢部,下名轉補察院。

總管府獄典轉州司吏,府州者補縣吏,須歷一考,方許轉補。

江浙行省運司書吏,九十月升都目,添一資升轉,如非各路散府上州司吏補充,役過月日,別無定奪。”

十一年,省準:“左司言照磨所典吏遇闕,宜於左右部照磨所典吏內從上發補。

各路府州獄典遇闕,於廉訪司寫發人及各路通曉刑名貼書內參補。”

至大元年,省準:“各部蒙古必闍赤,如系翰林院選發之人,四十五月遇各衙門譯史有闕,依次與職官相參補用,不敷從翰林院發補。”

三年,省準:“詹事院蒙古書寫,如系翰林院選發之人,四十五月遇典用等監衙門譯史有闕,依次與職官相參補用,不敷從翰林院選發。

和林行省典吏,轉理問所令史,四十五月發補稱海宣慰司令史,轉補不盡典吏。須歷六十月依上發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