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六十六·志第三十三



至大二年,省準:“廣禧庫庫子。依奉宸庫例出身,如系本把一考之上轉充者,四十五月受省札錢穀官,其餘補充之人,六十月依上例遷用。本把元系本衙門請俸一考典吏轉補者,六十月近上錢穀官,其餘補充者,九十月亦依上例遷用。”

至大二年,省準:“各處庫子、攢典,與州縣司吏一體輪差,明立案驗,先後挨排。如遇庫子滿日,行下州縣,將挨定上名司吏承充,卻將底闕令庫子交換填補相輪轉,周而復始,考滿依例升轉。”

三年。省準:“各路庫子,止依舊例。和林設立平準行用庫庫子,宜從本省相應人內量選二名,二周歲為滿,近下錢穀官內定奪。”

皇慶元年,部議:“文成、供須、藏珍三庫本庫庫子,依太府監庫子例,常選內委用,考滿比例遷除,有闕於常調人內發補,自行選用者,考滿從本院定李,若系常選任用者,考滿依例遷敘。”

二年,殊祥院所轄萬聖庫庫子、攢典,依崇祥院諸物庫例出身。部議:“如比上例,三十月轉補五品衙門司吏,再歷三十月,於四品衙門司吏內補用,其庫子合於常調籍記倉庫攢典人內發補,六十月為滿,於務都監內任用,自行委用者,考滿本衙門定奪。”

延祐元年,省議:“腹里路分司倉庫子,於州縣司吏內勾補,滿日同舊例升轉。”

凡書寫、銓寫、書吏、典吏轉補:

至元二十二年,部議:“按察司體例,各道選廉能無過書吏每歲貢舉一名,轉補吏,或能南方各道宣慰司令史內收補外,用盡書吏,實歷九十個月,於各路總管府提控案牘內任用。其書吏有缺,即於各路府州司吏內選用。

二十五年,省準:“通政等二品衙門典吏,九十月補本院宣使。各寺監典吏,比依上例,考滿轉補本衙門奏差。

戶部填寫勘合典吏,與管勘合令史一體,考滿從優定奪;

參議府、左右司、客省使令史、書寫,四十五月轉補,如補不盡,於提控案牘內任用,於各部銓寫及典吏內收補。

會總房、承發司、照磨所、架閣庫典吏,各部銓寫,六十月轉補,已上,都目內任用。

各部典吏並左右部照磨所、架閣庫典史,於都省參議府、左右司、客省使令史、書寫內以次轉補,如補不盡,六十月轉補各監令史,已上,吏目內任用。

樞密院典吏、銓寫,依御史台典吏一體,六十月轉部,轉補不盡,六十月己上,於都目內任用。御史台典吏,遇察院書吏有闕,從上挨次轉補,通理六十月,補各道按察司書吏,部令史有闕,亦行收補。”

二十六年,省準:“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總管府典吏,九十月補本司宣使,考滿依例定奪。”

二十七年,省準:“漕運使司令史,九十月提控案牘內任用,如年四十五以下,願充寺監令史者聽。

省院台部書寫、銓寫、典吏人等出身,與各道宣慰司、按察司、隨路總管府歲貢吏員一體轉部,書寫人等止令轉寺監等衙門令史。”

二十八年,省準:“參議府、左右司、客省使令史,各房書寫有闕,擬於都省典吏內選補,五折四令史、書寫月日,通折四十月轉部。及六部銓寫、典吏一考之上選充,三折二令史、書寫月日,通折四十五月,轉補各部令史。如已行進用者,四十五月補寺監令史。

參議府、左右司、客省使令史,各房書寫有闕,擬於都省典吏內選補,五折四令史、書寫月日,通折四十五月轉部。及六部銓寫、典吏一考之上選充,三折二令史、書寫月日,通折四十五月轉補各部令史。如自行進用者,四十五月補寺監令史。”

部議:“執總會總房、照磨、承發司、架閣庫典吏,一考之上轉補參議府、左右司、客省使令史,補不盡者,四十五月補寺監令史。有闕,於六部銓寫、典吏一考之上選充,三折二省典吏月日,通折六十月轉補各部令史。若轉充參議府、左右司、客省使令史、都省書寫,五折四令史、書寫月日,通折四十五月轉部。如自行選用者,六十月補寺監令史。

六部銓寫、典吏並左右部照磨所、架閣庫典吏,一考之上,遇省書寫、典吏月日補不盡者,六十月轉補寺監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