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六十六·志第三十三



至元二十年,吏部言:“準內外諸衙外令譯史、通事、知印、宣使、奏差等,病故作闕,未及九十月,並令貼補,值例革者,比至元九年例定奪。”省準:“宣使、各部令史出職同,三考從七。一考之上,驗月日定奪。一考之下,二十月以上者正九,十五月以上者從九。十五月以下者擬充巡檢。

凡台院、大司農司譯史、令史出身同,三考正七。一考之上。驗月日定奪。一考之下,二十月以上從八。十五月以上正九,十五月以下、十月之上從九,添資,十月以下巡檢。宣使三考正八品。一考之上,驗月日定奪。一考之下,二十月以上從九,十五月以上巡檢,十五月以下酒稅醋使。

凡部令史、譯史、通事三考從七。一考之上,驗月日定奪。一考之下,二十月以上者正九,十五月以上從九,十五月以下令史,提控案牘,通事、譯史巡檢。

凡奏差三考從八品。一考之上,驗月日定奪。一考之下,二十月以上巡檢,十五月之上酒稅醋使,十五月之下酒稅醋都監。”

大德四年,中書省準:“吏部擬腹里、江南都吏目、提控案牘升轉通例,凡腹里提控案牘、都吏目:京畿漕運司令史,元擬六十月考滿,今準九十月考滿,都漕運司令史九十月。諸路寶鈔提舉司司吏,元擬六十月考滿,今準九十月考滿。萬億四庫司吏,元擬六十月考滿,今準九十月考滿。大都路令史,元擬六十月考滿,任回減資升轉,今準六十月考滿,不須減資。大都運司令史,九十月考滿都目。寶鈔總庫司吏,元擬六十月都目,九十月提控案牘,今準九十月都目。富寧庫司吏,元擬六十月提控案牘,今準九十月都目。左右八作司司吏,元擬六十月,今準九十月都目。”又議:“已經改擬出職人員,各路司吏轉充提控案牘、都目,比同升用,其餘直補人數,並循至元二十一年之例遷用。江南提控案牘、都目:至元二十五年呈準,各路司吏六十月吏目,兩考升都目,一考升提控案牘,兩考正九。路司吏九十月吏目,一考轉都目:余皆依上升轉。江南提控案牘除各路司吏,比腹里路司吏至元二十五年呈準例遷除,其餘已行直補,並自行保舉,自呈準月日立格,實歷案牘兩考者,止依至元二十一年定例,九十月入流。未及兩考者,再添一資遷除。例後違越創補者,雖歷月日不準。”

大德十一年,省臣奏:“凡內外諸司令史、譯史、通事、知印、宣使有出身著,一半於職官內選用,依舊一百二十月為滿,外任減一資。”又議:“選補吏員,除都省自行選用外,各部依元設額數,遇闕職官,與籍記內相參發補,合用一半職官,從各部自行進用。通事、知印從長官選用。譯史則從翰林院試發都省書寫典吏考滿人內,挨次上名補用,其有不敷,從翰林發補。奏差亦於職官內選一半,余於籍記應例人內發補。歲貢人吏,依己擬在役聽候。”

省議:“六部令史如正從九品不敷。從八品內亦聽進取。省掾,正從七品得代有解由並見任未滿、巳除未任文資流官內選取,考滿於應得資品上升一等,除元任地方,雜職不用。院台令史如元系七品之人,亦在選補之例。

譯史、通事選識蒙古、回回文字,通譯語正從七品流官,考滿驗元資升一等,注元任地方,雜職不預。

知印於正從七品流官內選取,考滿並依上例注授,雜職不預。

宣使於正從八品流官內進取,仍取色目、漢人相參,歷一考,於應得資品上升一等,除元內地方,雜職不預。”

凡歲貢吏員:

至元十九年,省議:“中書省掾於樞密院、御史台令史內取,台、院令史於六部令史內取,六部令史以諸路歲貢人吏補充,內外職官材堪省掾及院、台、部令史者,亦許擢用。省掾考滿,資品既高,責任亦重,出而臨民入而蒞事,皆自歲貢中出,若不教養銓試,必致人材失真,今擬定例於後:

諸州府隸省部者,儒學教授選本管不免差儒戶子弟入學讀書習業,非儒戶而願學者聽。遇按察司、本路總管府歲頁之時,於學生內選行義修明、文學優贍、通經史達時務者,保甲解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