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六十七 起屠維作噩七月,盡上章閹茂六月,凡一年



夏國請從舊蕃儀,詔許之。

范純仁前後章疏,語多激切,帝悉不付外。純仁盡錄申中書,於是在位大臣俱列名露章求罷,帝優詔答之。富弼自此不復出視事。安石乞重貶純仁,帝曰:“彼無罪,姑與一善地。”己酉,命知河中府。尋徙成都路轉運使,以新法不便,戒州縣無得遽行,安石怒其沮格,以事左遷知和州;未至,徙慶州。

庚戌,條例司本詳文字蘇轍罷。轍與呂惠卿論事,動皆不合。會遣八使於四方,訪求遺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轍往見陳昇之曰:“昔嘉祐末,遣使寬恤諸路,各務生各,還奏,多不可行,為天下笑。今何以異此!”又以書抵王安石,力陳其不可。安石怒,將加以罪,升之止之。至是乞別除一差遣,帝閱轍狀,問:“轍與軾如何?觀其學問頗相類。”安石曰:“軾兄弟大抵以悅箝捭闔為事。”帝曰:“如此,則宜合時事,何以反為異論?”詔依所乞,除河南府推官。

甲寅,朝神御殿。

辛酉,以秘書省著作佐郎河南程顥、太原王子韶並為太子中允、權監察御史里行。

顥自晉城令改著作佐郎,至是呂公著薦為御史。帝素知其名,數召見。每將退,必曰:“頻求對,欲常常見卿。”一日,從容咨訪,報正午,始趨出庭中。中官曰:“御史不知上未食乎?”

顥前後進說甚多,大要以正心窒慾、求賢育材為先,不飾辭辯,務以誠意感悟主上。帝嘗使推擇人材,顥所薦數十人,以父表弟張載及弟頤為首。又勸帝防未萌之欲,及勿輕天下士,帝俯躬曰:“當為卿戒之。”

帝嘗召顥,問所以為御史,對曰:“使臣拾遺補闕、裨贊朝廷則可,使臣掇拾群下短長以沽直名則不能。”帝以為得御史體。居職數月,章疏屢上。又論時務十事,大略以為:“聖人創法,皆本諸人情,極乎理物。聖人之所必為者,行之有先後,用之有緩急,在講求設施如何耳。”帝嘉納之。

開封獄具,同判刑部丁諷、審刑院詳議官王師元皆誣伏。侍御史知雜事兼判刑部劉述獨謂朝廷不當劾言事官,三問,不承。王安石欲置之獄,司馬光與范純仁爭之,乃止。壬戌,貶述知江州,諷通判復州,師元監安州稅。

是月,遼主謁慶陵。

九月,甲子朔,交州來貢。

丁卿,立常平給斂法。

戊辰,初開經筵。

出內庫緡錢百萬,糴河北常平粟。

初,陝西轉運使李參,以部內糧儲不足,令民自隱度粟麥之贏,先貸以錢,俟谷熟還官,號“青苗錢”;行之數年,廩有餘糧。至是條例司言:“諸路常平、廣惠倉,錢穀斂散,未得其宜,故為利未博。今欲以見在斗斛,遇貴量減市價糶,遇賤量增市價糴,可通融轉運司苗稅,及前錢斛就使轉易者,亦許兌換。仍以見錢依陝西青苗錢例,願預借者給之,令隨稅輸納斗斛,半為夏料,半為秋料。內有願請本色,或納時價貴,願納錢者,皆從其便。如遇災傷,許展至次料豐熟日納。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貸,則兼併之家,不得乘新陳不接以邀信息。又,常平、廣惠之物,收藏積滯,必待年凶物貴,然後出糶,所及不過城市游手之人。今通一路有無,貴發賤斂,以廣蓄積,平物價,使農人得以趨時赴事,兼併者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為民,而公家無所利焉,是亦先王散惠興利以為耕斂補助之意也。欲量諸路錢穀多寡,分遣官提舉,每州選通判、幕職官一員,典乾轉移出納,仍先自河北、京東、淮南三路施行,俟有緒,推之諸路。其廣惠倉儲,量留給老疾貧窮人外,餘並用常平轉移法。”從之。

初,王安石既與葉惠卿議定,出示蘇轍曰:“此青苗法也,有不便,以告。”轍曰:“以錢貸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為利也。然出納之際,吏緣為奸,法不能禁。錢入民手,雖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納錢,雖富民不免逾限,恐鞭箠必用,州縣之事不勝煩矣。唐劉晏掌國計,未嘗有所假貸,有尤之者,晏曰:‘使民僥倖得錢,非國之福;使吏倚法督責,非民之便。吾雖未嘗假貸,而四方豐凶貴賤,知之未嘗逾時。有賤必糴,有貴必糶,以此四方無甚貴甚賤之病,安用貸為!’晏之所言,漢常平法耳。今此法具在,而患不修;公誠有意於民,舉而行之,晏之功可立俟也。”安石曰:“君言誠有理,當徐思之。”由是逾月不言青苗。會京東轉運使王廣淵言:“方春農事興,而民苦乏,兼併之家,得以乘急要利,乞留本道錢帛五十萬,貸之貧民,歲可獲息二十五萬。”從之。其事與青苗法合,安石始以為可用,召至京師,與之議。廣淵請施之河北,安石遂決意行之,次第及於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