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四十九 論語三十一



元昭問:"'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何以言'仁在其中'?"曰:"只是為學工夫,反求之己。必如'克己復禮',乃正言為仁。論語言'在其中',只是言其可至耳,明道云:'學要鞭辟近里。'"〔可學〕

楊至之問"博學篤志"章。曰:"明道常說:'學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若能如此,便是心在,已有七八分仁了。"〔南升〕

問:"'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如何謂之仁?"曰:"非是便為仁。大抵聖人說'在其中矣'之辭,如'祿在其中','直在其中'意。言行寡尤悔,非所以乾祿,而祿在其中;父子相為隱,非所以為直,而直在其中。'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雖非所以為仁,然學者用力於此,仁亦在其中矣。"〔去偽〕

問:"如何'切問近思',則仁便在其中?"曰:"這有四事:博學,篤志,切問,近思。四者俱至;本止是講學,未是如'克己復禮',然求仁而仁已在其中。凡論語言'在其中',皆是反說。如'耕也',則'餒在其中';耕非能餒也,然有旱乾水溢,則餒在其中。'學也,祿在其中';學非乾祿也,然學則祿在其中。'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本非直也,而直已在其中。若此類,皆是反說。"〔驤〕

問:"明道謂:'學者須當思而得之,了此便是徹上徹下底道理。'莫便是先生所謂'從事於此,則心不外馳,而所存自熟'之意?"曰:"然。於是四者中見得個仁底道理,便是徹上徹下道理也。"

問:"'"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了此便是徹上徹下道理'。此是深說也恁地,淺說也恁地否?"先生首肯,曰:"是。徹上徹下,只是這個道理,深說淺說都恁地。"〔淳〕

蜚卿問:"伊川謂:'近思,只是以類推去。'"曰:"程子說得'推'字極好。"問:"比類,莫是比這一個意思推去否?"曰:"固是。如為子則當止於孝,為臣當止於忠,自此節節推去。然只一'愛'字雖出於孝,畢竟千頭萬緒,皆當推去須得。"〔驤〕

有問伊川曰:"如何是近思?"曰:"以類而推。"今人不曾以類而推,蓋謂不曾先理會得一件,卻理會一件。若理會得一件,逐件件推將去,相次亦不難,須是劈初頭要理會教分曉透徹。且如煮物事,合下便用熳火養,便似煮肉,卻煮得頑了,越不能得軟。政如義理,只理會得三二分,便道只恁地得了,卻不知前面撞頭搕腦。人心裡若是思索得到時,遇事自不難。須是將心來一如鏖戰一番,見行陳,便自然向前得去,如何不教心經履這辛苦。若是經一番,便自知得許多路道,方透徹。〔〈螢,中"蟲改田"〉〕

楊問:"程子曰:'近思,以類而推。'何謂類推?"曰:"此語道得好。不要跳越望遠,亦不是縱橫陡頓,只是就這裡近傍那曉得處挨將去。如這一件事理會得透了,又因這件事推去做那一件事,知得亦是恁地。如識得這燈有許多光,便因這燈推將去,識得那燭亦恁地光。如升階,升第一級了,便因這一級進到第二級,又因第三級進到四級。只管恁地挨將去,只管見易,不見其難,前面遠處只管會近。若第一級便要跳到第三級,舉步闊了便費力,只管見難,只管見遠。如要去建寧,須從第一鋪,便去到柳營江,柳營江便去到魚峬驛。只管恁地去,這處進得一程,那處又減得一程。如此,雖長安亦可到矣。不然,只要一日便到,如何得。如讀書,讀第一段了,便到第二段,第二段了,便到第三段。只管挨將去,次第都能理會得。若開卷便要獵一過,如何得?"直卿問:"是理會得孝,便推去理會得弟否?"曰:"只是傍易曉底挨將去。如理會得親親,便推類去仁民,仁民是親親之類。理會得仁民,便推類去愛物,愛物是仁民之類。如'刑於寡妻',便推類去'至於兄弟';'至於兄弟',便推類去'御於家邦'。如修身,便推去齊家;齊家,便推去治國。只是一步了,又一步。學記謂:'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此說甚好。且如中央一塊堅硬,四邊軟,不先就四邊攻其軟,便要去中央攻那硬處,宇錄云:"其中堅硬,被那軟處抨在這裡。"如何攻得。枉費了氣力,那堅硬底又只在。須是先就四邊鏇鏇抉了軟處,中央硬底自走不得。兵書所謂'攻瑕則堅者瑕,攻堅則瑕者堅',亦是此意。"宇錄云:"不會問底人,先去節目處理會。枉費了工夫,這個堅又只在。"問:"博學與近思,亦不相妨否?"曰:"博學是都要理會過,近思是注心著力處。博學是個大規模,近思是漸進工夫。如'明明德於天下'是大規模,其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等便是次序。宇錄云:"格物、正心、修身、齊家等,循次序都著學。豈可道是理會得一件,其他皆不去理會!然亦須理會一件了,又去理會一件。博學亦豈是一旦硬要都學得了?"如博學,亦豈一日便都學得了?亦是漸漸學去。"問:"篤志,未說到行處否?"曰:"篤志,只是至誠懇切以求之,不是理會不得又掉了。若只管汎汎地外面去博學,更無懇切之志,反看這裡,便成放不知求底心,便成頑麻不仁底死漢了,那得仁!惟篤志,又切問近思,便有歸宿處,這心便不汎濫走作,只在這坎窠里不放了,仁便在其中。橫渠云:'讀書以維持此心。一時放下,則一時德性有懈。'"〔淳〕宇錄同。道夫錄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