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集團財務控制問題探討:第三章,資本及其結構控制

   3.1 資本及其結構控制的涵義
資本及其結構控制控制涉及出資者與企業集團兩個方面,從其內容來看包括資本數額的控制,出資者結構的最佳化,債務、權益資本比例及其內部結構的控制等方面。它是企業集團進行財務控制時首先應考慮的因素。
我們可以先從資本結構理論與代理理論兩個理論方面分析資本及其結構控制的原理及其必要性。根據資本結構理論,在資本結構中包括債務對於公司是有利的,因為在公司稅法對債務利息的有利規定可以降低資本成本,而且公司的資本結構對公司的價值有很大關係,公司應該充分利用債務;但同時借債意味融資風險增加,借債越多,破產的可能性越大,所以破產成本越高,因此借債有一定的界限。代理理論說明,資本結構是影響管理者行為的重要因素,通過資本結構的控制可以有效的約束管理者及成員企業的財務行為。根據代理理論,“代理成本”是企業所有權結構的決定因素。代理成本來源於管理人員不是企業的完全所有者的這樣一個事實。在部分所有的情況下,管理者的工作積極性不高,卻熱衷於追求額外消費。於是,企業的價值也就小於他是企業完全所有者時的價值。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即被稱做“代理成本”。讓管理者成為完全的剩餘權益擁有者,可消除或減少代理成本,但管理者成為完全剩餘權益擁有者的能力又受到他自身財富的限制,這時舉債籌資也許有所幫助,當取得債務資本時,經營管理者就必須向債權人作出承諾,經營管理者在其經營活動中就必須壓制追求個人目的欲望,從而確保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如果不能償還到期債務,他就會因此被所有者剝奪對企業的控制權,因此,由於有債務資本的存在,企業必須保證一定的資本收益率水平,才能償還到期債務。所以,企業及管理者會傾向於提高資本的收益率,減少或停止不贏利和贏利率低的項目,從而符合投資者的目標。然而,舉債籌資可能導致另外一種代理成本,在舉債籌資下,管理者作為剩餘權益獲取者,他有更大的積極性去從事有較大風險的項目,因為他能夠獲得成功後的利潤,並藉助有限責任制度,把失敗導致損失留給債權人去承受。因此,均衡的企業所有權結構是由股權代理成本和債權代理成本之間的平衡關係決定的。

我們再從實際中看資本及其結構控制的必要性。由於企業集團的規模巨大,生產經營範圍廣泛,這就需要企業集團有足夠的資金來進行生產經營以及資本運營,進而支持集團的發展戰略。而企業集團自身的財力總是有限的,由於資本市場的限制,籌集資金不但會承擔更高的資金成本,而且債務額的加大會使其面臨更大的財務風險,所以企業集團發展擴張的最好選擇是用有限的資本去控制最大的資本。同時,資本比例下降引出的資本結構問題是母子公司財務控制中的重要問題。
3.2 資本及其結構控制的方式
資本及其結構控制主要包括:最佳化母公司股本結構、對子公司的資本結構進行控制、比率指標控制、資本層次控制等。
1.最佳化出資者股本結構。
最佳化出資者股本結構是指對母公司的股東構成進行最佳化,實現股本的多元化。對多數國有企業集團來說,最佳化出資者股本結構就是通過引入多個投資利益主體,來改變原有企業集團單一的的股本結構。應該採取的方法有降低國有股比例、提高法人股比例等。
從優選和監控經營者的角度來說,法人股股東是最理想的人選。與國有股東代表者相比,他們有動力,因為他們享有優選和監督經營者的收益;與公眾股股東相比,他們有能力,因為他們的股權相對集中,有利於形成較統一的意見,而且他們也有經營管理及控制的經驗。
引入法人股也面臨著一定的問題。法人持股的目標是為了取得控制權,為了給投資公司施加一定的影響力,以便有力地支持持續性的交易,因此法人持股有強化企業聯合的趨勢,這樣容易形成壟斷。法人持股的多元化還有可能產生大股東之間的對立,從而降低企業集團的控制效率。參與控股的法人多是在業務生產經營技術市場資本等方面與所投資的公司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繫,因此,法人持股是為了控制,而不是為了分得股利,不會因為股利的降低而減少或放棄持股,所以其傾向於採取低股利的政策,使股利發生蛻化,進而影響其他股東的利益以及企業的價值與形象。
從實現最佳化股本結構的途徑來看,具體做法是:(1)資產置換。即通過不同法人之間的資產轉換,實現相互參股和投資主體的多元化。(2)增資擴股。(3)合資新建。即幾個投資主體(可以是國有企業、內資非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共同出資建立新企業。(4)股本轉讓。即將原有企業的部分股權以一定的價格(協定價格或市場定價)轉讓給其他投資主體。(5)組建股份有限公司。即通過發行股票引入新的投資者。(6)股份合作制和職工持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