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監管體系

  [關鍵字]會計職能;會計信息;會計監管;會計監管體系

[摘要]會計監管的目的是防止會計信息失真,保證經營管理決策以及投資決策所需的正確信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監管體系,首先要了解會計監管及其演變,以及當前會計監管的形勢和特點,然後對原有的會計監管體系進行整體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立健全會計監管體系的對策。


一、會計監管及其演變

在任何社會經濟形態下,搞經濟總要講求效益,需要從事一些管理活動。會計產生於經濟管理的需要,是經濟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已成為我國會計界多數人所共識。會計的基本職能是核算與監督。會計的首要職能是提供經濟信息,供財產所有者和經營者作為經濟決策的依據。由此可見,會計信息就是會計人員履行會計職能所提供的信息,是企業管理經濟信息的一個組成部分。會計監管的目的是防止虛假財務信息,保證經營管理決策以及投資決策所需的正確信息。

會計監管是伴隨著會計發展而演變的。會計具有悠久的歷史,在不同社會制度下,會計在經濟管理中所處的地位和存在的形式也是不同的。所以人們對會計定義賦予種種不同的說法,如會計是記錄經濟活動的一種藝術或方法;會計是管理經濟的一種工具;會計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會計是一種經濟信息系統;會計是單位內部的一個信息與控制系統。如果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看問題,會計就是一種記錄經濟活動的藝術和方法,它反映了早期會計的實際情況。在會計萌芽時期,個體生產者和小商販都需要進行核算。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經以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來作比喻,並把此時的會計(簿記)稱為“生產職能的附帶部分”。這時的會計信息,不需要外人監管。根據馬克思的考察,會計與生產職能分離後應有專職記賬員。他曾在《資本論》中以印度太古公社中的專職記賬員作為典型例證。由於生產力的低下,剩餘生產物不多,經濟活動比較單純,也不需要委任專人對會計信息進行監管。進入了奴隸社會以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財富的集中,財產所有者對其擁有的財產不能直接管理和經營的時候,才需要委任官吏、聘請專家代為管理或經營,需由專人對各種經濟活動進行記錄,向財產所有者提供會計報告,作為評價代理管理者或經營者的責任業績的優劣、檢查有無差錯和弊端的依據。這時的會計已成為專職記賬員,受財產所有者的委任或委託從事會計工作,但是他與奴隸主、封建主、宮庭、寺院、莊園主,以及工商業主是一種從屬僱傭關係,具有代理關係的性質。會計也發展成為運用一定的記錄方法,對所有的經濟業務活動進行反映,並定期以報告的方式反映給財產所有者,作為了解代理管理者或經營者的業績,以解脫他們的經濟責任的一種工具。當財產所有者對會計記錄和報告是否真實、正確有懷疑的時候,就需要由熟悉會計的專家對其進行檢查評價。於是就產生了審計活動。此時的審計就是審查會計。古代審計最初是由會計人員大聲朗讀會計記錄,審計人員通過聽取這些記錄來判斷會計記錄是否正確,所以《周禮》中把審計稱為“聽其會計”,英語的audit也是“聽取”的意思。然後審計人員再將審查會計的結果報告給財產所有者。這時對會計真實性、正確性的監管,是由審計者和財產所有者兩重監管。但審計者、所有者,以及會計人員都同在一個組織之中,直到英國股份有限公司採取的監事審計制度仍屬這種類型。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產品的增多,商品交換的發達,企業規模的擴大,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財產所有權和經營權的進一步分離,股東遍布社會各界,企業會計報告的真實性和正確性需要經過具有獨立性的中介機構來審查鑑證的時候,註冊會計師制度才應運而生。此時,由代理經營者提出的會計報告須經過財產所有者的代表——董事會、內部審計人員和外部的註冊會計師的審查、認可,形成三重監管。當然隨著企業經營的擴大,收入的增加,應交稅金的增多,政府稅務部門也對會計真實性、正確性進行監管。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規模的擴大,對會計監管的內容要求也有所提高,由原來的資產負債狀況發展到損益情況,註冊會計師審查鑑證的內容由資產負債表發展到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統稱財務報告。隨著會計準則的建立,審查評價的目標由真實性、正確性擴大到公允性,使會計監管的內容不斷增多,範圍也不斷擴大。隨著近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經營風險增大,企業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起伏不定,社會誠信度下降。企業經營者為了掩蓋虧損就製造虛假財務信息,再加上利益驅動,某些人為謀取私利而弄虛作假。其實,造成會計信息失真、提供虛假財務報告,主要就是欺騙投資者和債權人以及政府有關部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成功就有失敗,新企業的誕生、老企業的破產倒閉也是常有的事。企業經營者製造虛假業績或個人營私舞弊,都會使會計信息失真,是製造虛假財務報告的直接原因。再加上法規不健全,會計規範不統一,並有一些漏洞,更使造假者有隙可鑽,所以會計失真、虛假財務報告時有發生,在西方國家如英國、美國、德國以及日本,在18世紀、19世紀、乃至20世紀都時有發生,有時非常嚴重。美國強調註冊會計師行業自律,只有公認會計原則,沒有統一會計制度,獨立審計準則也由註冊會計師協會制定,使會計監管難以到位。安達信事件即可證明。為了制止財務報告的虛假,保證國家稅收,大陸法系國家如德、法等國採取了強硬的措施,把會計制度寫到商法典中或公司法中。法國還制定了統一會計制度。有的國家的稅務部門不相信一些公司的財務報告,就根據公司情況重新編制一套報表,根據實際情況納稅。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會計信息失真、虛假財務報告是一個老問題,在歷史上從未間斷過。試問歷代貪官,哪個不報假賬?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形勢平穩時期假賬少一些,經濟危機時期假賬就較為嚴重。因為企業盈利達不到一定水平,股票就要掉價,甚至會引發企業破產。註冊會計師事務所受利益驅動,也不斷出具虛假審計鑑證報告,致使美國註冊會計師行業每年支付的賠償款達二三百億美元之多。所以,對虛假財務信息的監管,各國證券監管組織也成為會計監管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在無形中逐步形成了由企業內部審計、外部社會審計、政府財政部門和各國證券監管組織構成的會計監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