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梅 燉梅[圖]

雕梅 燉梅
-雕梅-
是白族傳統名特食品。據史書記載,遠在唐代南詔時期,就有探親訪友相互饋贈雕梅的風俗。雕梅因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紋而得名。製作工藝是以鹽梅作原料,先用石灰水把鹽梅浸泡,取出涼乾,再用刻刀在梅肉上雕刻出連續曲折的花紋,從空隙處擠出梅核,中空如縷,輕輕壓啟成菊花狀,鋸齒形的梅餅,放入清水盆中,撒上少許食鹽,以去梅子酸味,然後放入砂罐,再用上等紅糖、蜂蜜浸漬數月,待梅餅呈金黃色時就可從瓶壇中取出食用。雕梅食味清香、脆甜。酸中帶甜,沁人肺腑,生津解渴,開胃提神,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葡萄糖胺基酸等營養成份,是一種對人體有益的食品。

雕梅既是大理地區的一種美食,又是精心雕琢的手工藝品。洱源縣素有“梅子之鄉”的美譽,當地白族姑娘大都從小就學製作雕梅,因此這項手藝往往成為衡量一個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誌。當地風俗,在她們出嫁之前,呈獻給婆家的見面禮,就有一盤精心雕制的雕梅。新婚之夜,新娘要“擺果酒”招待賓客,雕梅的製作技藝和味道如何,便就成為人們評頭論足的話題。文人墨客也以雕梅為題寫詩助興,如有一首讚譽雕梅的詩讚道:“小小青梅上指尖,巧手翻作玉菊蘭;蜜糖浸漬味鮮美,疑是仙葩落人間。”

-燉梅-
又稱“黑梅”、“煮梅”。它的製作技藝是以苦梅作原料,浸在陶罐內放在火塘的“子母火”(穀殼燒微火)灰中,持續加溫1月一2月,待梅色黝黑時即停火食用。燉梅能擱置數年不變味。白族人常把它作為饋贈親友的禮品。

燉梅,白族人民用來作拌冷盤、煮酸辣魚的調味品,比醋精還要酸。燉梅不僅是調味品,還是一劑傳統中藥,白族諺語說:“吃杏遭病,吃梅接命”。內服用於治療慢性腹瀉、痢疾,還有解熱鎮咳作用。外用搗爛後塗敷創傷、瘡口,對清毒、生肌均有療效。又是夏季解暑飲料,加糖沖釋後味道香醇、解渴。是大理白族具有悠久歷史的地方獨特名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