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手抄報資料:六書造字法

“六書”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保氏》,但具體是指哪六書,其含義是什麼,沒有說。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解六書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這算是已知的最早解釋。許慎在《說文》中進一步明確為:“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以後基本上以此為定論。六書,指漢字的六種構造條例,是後人根據漢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而非先民原始造字法則的全部。然而,在六書出現後(時間最遲是東漢),人們造字時:象形, 指事,形聲,會意,轉注, 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主要是是“造字法”,轉注、假借是“用字法”。

六書 - 基本概念

指古人分析漢字的構造和使用而的歸納出來六種條例。

“六書”的這個概念始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五曰六書。”東漢鄭玄注引鄭眾說:“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①、假借、諧聲②也”(註:①處事,即“指事”;②諧聲,即“形聲”)。班固《漢書•藝文志》把六書之名定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許慎《說文解字敘》把六書之名定為:指示、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一般都認為,六書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屬於造字之法,即漢字結構的條例;轉注、假借則屬於用字之法。

六書大約反映了戰國末到漢代人們對漢字的結構和使用情況的認識。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礎上的,是一個不夠完善周密的條例。但是,它對於大多數的漢字,特別是對古文字,它還是能夠予以說明。“六書說”是我國文字學史上的一個重大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