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楹聯知識



1)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立的;

2)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複。

因此,像上面的例子除了“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外,另兩例都不能完全合於律詩對仗的標準。我們再舉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出句和對句不但字數相同,結構一致,詞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對。上句“大漠孤煙直”是“仄仄平平仄”,與下句“長河落日圓”的“平平仄仄平”不是剛好對立嗎?這就合於律詩對仗的標準了。五言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七言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無不平仄嚴明、對仗工整。對聯從律詩演化出來的,所以也要適合上述的兩個標準。例如我們都熟悉的一副對聯: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裡上聯(出句)的字和下聯(對句)的字不相重複,而它們的平仄則是相對立的: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就修辭方面說,這副對子也是對得很工整的。\\\"牆上\\\"是名詞帶方位詞,所對的\\\"山間\\\"也是名詞帶方位詞。\\\"根底\\\"是名詞帶方位詞,所對的\\\"腹中\\\"也是名詞帶方位詞。\\\"頭\\\"對\\\"嘴\\\",\\\"腳\\\"對\\\"皮\\\",都是名詞對名詞。\\\"重\\\"對\\\"尖\\\",\\\"輕\\\"對\\\"厚\\\",都是形容詞對形容詞。\\\"頭重\\\"對\\\"腳輕\\\",\\\"嘴尖\\\"對\\\"皮厚\\\",都是句中自對。這樣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更顯得特別工整了。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對聯的平仄可以有一點變通,那就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意思是碰到單數字,平仄可以放鬆要求,上聯是平聲,下聯也可以對平聲,仄聲亦然。但逢雙的數字必須從嚴。這算是給我們開了一個口子,讓我們不必太受拘束。例如上面的例子,首字就是平平相對。我們再舉岳陽樓上一副名聯:

四面湖山歸眼底

仄仄平平平仄仄

萬家憂樂注心頭

仄平平平仄平平

除第一字和第三字外,其他都是平仄相對,這也是一副工整的對聯。可以這樣說,凡是名聯,基本上都能符合我們前面所說的要求。細心的讀者還可以從我們的例子中發現對聯在音韻方面的另一特點,那就是“仄起平收”,意思是“上聯尾字用仄聲,下聯尾字用平聲”,這又是一條定律,輕易不能違反的。有這樣一副老聯:

福如東海長流水

壽比南山不老松

上聯最末用“水”字,仄聲,下聯末字“松”,平聲,前後分明,錯落有致。如果我們把它改一下:

福如東海水長流

壽比南山松不老

讀起來是不是有點彆扭?大家把次序顛倒過來試試:

壽比南山松不老

福如東海水長流

是不是又順了呢?這就是平仄的妙用。老祖宗既然給我們立下了平仄的規矩,必然有它的不同凡響處。看到這裡,可能有人就會疑惑:什麼是平仄?怎么分清平仄?下面就談談漢語的四聲。漢語聲調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現。梁武帝曾經問一個叫朱異的文人:“你們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麼意思?”朱乘機拍了大拍馬屁:“就是‘天子萬福’的意思。”這裡,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中古漢語的四聲,其中“上去入”三聲又合起來歸入仄聲一類。

這四聲中,最易混淆的是入聲。梁武帝接著又問:“為什麼‘天子壽考’不是四聲?”天、子、壽、考是平、上、去、上,沒有入聲,讓梁武帝感到迷惑,可見當時許多人也分不清何為入聲。

那么什麼是入聲呢?就是在發音時喉嚨給阻塞了一下,以至出聲短促的那一種。其實在粵語和潮語中,還完整地保留著入聲。我們知道,國語的塞音在發音時要先把喉嚨阻塞一下,然後再送氣爆破出聲。而入聲字發音時,只有阻塞,沒有送氣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語在發這個詞時,並不真地發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說是一種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