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簡介

徐晃

徐晃(?—227),字公明,河東楊縣(今山西洪洞縣東南)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與張遼、曹仁、夏候淵、張郃並稱曹操手下五大良將。

徐晃年輕時曾做河東郡小吏,因隨車騎將軍楊奉鎮壓黃巾起義軍藍本部有功,被升為騎都尉。初平三年(192年),王允殺董卓。董卓部將李榷、郭汜等人又殺王允和朝官,並屠長安城。徐晃說服楊奉護送漢獻帝東入洛陽。漢獻帝渡河至安邑時(今山西夏縣北),封賞保駕有功人員,徐晃封為都亭侯。

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在河南太守張楊、興義將軍楊奉等殘餘朝官的保護之下,回到了洛陽。楊奉被拜為車騎將軍,駐兵大梁。徐晃見大將軍兼司隸校尉韓暹和衛將軍董承之間爭鬥日益加劇,就勸楊奉歸附曹操,楊奉決定聽從徐晃的建議。建安二年(197年),曹操保護著漢獻帝要遷都許昌的時候,楊奉在韓暹的挑撥下又改變了歸附曹操的主意,而是跟韓暹一起出兵去劫駕。楊奉在梁(今開封)被曹軍殺得大敗。徐晃則趁機投奔了曹操。從此,他便成為曹操的一名忠實戰將,跟隨曹操轉戰南北,為曹魏的建立了功勳。

曹操分兵給徐晃,派其攻打卷、原武兩地,破之,被拜為裨將軍。又隨曹操攻呂布,降呂布將領趙庶、李鄒等。後與史渙在河內斬殺眭固。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戰中,徐晃隨曹操擊敗了投靠邊袁紹的劉備,又隨曹操擊敗顏良,攻克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進至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此擊敗文丑,被拜為偏將軍。後與曹洪擊(氵隱)人祝臂,破之。九月,曹操出兵與袁紹作戰,不勝而還,堅壁自守。時袁紹數千車糧草至官渡。謀士荀攸對曹操說:“紹運車旦暮至,其將韓猛銳而輕敵,擊可破也”。曹操問:“誰可使?”荀攸說:“徐晃可”(《三國志·魏書·荀攸傳》)。曹操於是派徐晃和史渙帶著幾千騎兵共同攻打韓猛,在故市(今鄭州西北)截燒其輜重。此戰,徐晃功勞最大,被封為都亭侯。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利用袁紹死後袁譚和袁尚爭立後嗣的矛盾,發兵北上攻打冀州。曹操先攻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未下。四月,便留曹洪等人繼續圍鄴,自己帶兵攻打毛城,斷鄴城糧道。攻下毛城後,曹軍又攻破了邯鄲(今河北邯鄲),至此,兩大戰略要點均被曹軍攻下。易陽(今河北永年東南四十五里)令韓范詐降而自守,曹操派徐晃前去攻打,徐晃兵臨城下,給韓范寫了封信,用箭射入城中,陳明利害,勸韓范投降。韓范被說服後改變主張,決定以全城投降。

徐晃更懂得把政治鬥爭與軍事個爭結合起來,曹操在與袁紹的鬥爭過程中,由於雙方交戰時間較長,仇恨較深,所以曹操每攻占袁紹占據的地方,往往有屠城之舉。徐晃認為,這樣只能更加激起袁紹勢力的反抗,阻礙曹操的統一。所以當他易陽後,就留勸告曹操隊“二袁未破,諸城未下者傾耳而聽,今日滅易陽,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無定時也。願公降易陽以示諸誠,則莫不望風”(《三國志·魏書·徐晃傳》)。曹操採納他的意見,封韓范為關內侯。接著,又收降了涉縣(今河北涉縣西北)長梁岐,同樣賜爵關內侯。曹操能夠很快翦除鄴城羽翼,攻克鄴城,奪得翼州,和他聽取了徐晃的這一建議是分不開的。

鏇即徐晃又攻毛城(今河北涉縣東南),設伏兵大敗袁軍,破三屯。之後,隨曹操在南皮(今河北南皮)大破袁譚,袁譚被曹軍所殺。徐晃又平定平原叛賊。建安十二年(207年),徐晃隨曹操北征烏桓,在白狼山之戰中,大敗敵軍,蹋頓及名王以下10餘人被殺,曹操最終討平烏桓,徹底剷除袁氏殘餘。徐晃被為拜橫野將軍。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後,親統大軍10餘萬南征荊州,欲吞併江南、統一天下。徐晃隨曹操出征,攻中廬、臨沮、宜城地,又與滿寵在漢津征討關羽。後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為孫劉聯軍所敗,曹操留徐晃與征南將軍曹仁共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同年,徐晃還與曹仁在江陵共同抗擊吳將周瑜的進攻。

建安十五年(210年),徐晃隨夏候淵去太原平叛,攻克大陵,斬其首領商曜,並屠太原城。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馬超、韓遂為首的十部聯軍,聚集10餘萬人馬,據守潼關抗曹。曹操發兵進取關中,徐晃奉命屯守汾陰,以鎮撫河東。曹操至潼關後,遇到關中馬超阻擊,不得前進。曹操問計於徐晃,徐晃說:“公盛兵於此,而賊不復別守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西蒲州鎮),知其無謀也。今假臣精兵蒲渡阪津(即蒲阪西的黃河渡口),為軍先置,以截其里,賊可擒也”(《三國志·魏書·徐晃傳》)。曹操至同意此舉,並派徐晃、朱靈率4000精兵從蒲阪津(今山西永濟、陝西大荔朝邑之間黃河渡口)乘虛渡過黃河。陣地尚未建成,賊人梁興夜間率步騎五千餘人攻徐晃,徐晃將其擊走,隨即建立了橋頭陣地。閏八月,曹軍從此渡河。九月,曹操又採納謀士賈詡的計謀,離間馬超和韓遂,最終大破關中軍,斬成宜、李堪等。馬超、韓遂逃往涼州(今甘肅及寧夏回族自治區等地)。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派徐晃與夏侯淵平隃麋,和曹操會師於安定。曹操還鄴後,又派徐晃與夏侯淵平鄜(今陝西省延安地區)、夏陽余賊,斬殺梁興,降三千餘戶。

建安二十年(212年)七月,徐晃隨曹操征討張魯,徐晃因功升為平寇將軍。不久,解將軍張順之圍,擊陳福等三十餘屯,皆破之。同月,曹操回鄴,任夏侯淵為都護將軍,率徐晃與張郃駐守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西),以拒劉備,自己返回鄴城。

建安二十三年(215年),劉備進攻漢中(治南鄭,今陝西漢中。四月,蜀軍進至陽平關。夏侯淵、張郃、徐晃等率軍阻擊。劉備派部將陳式等十餘營襲擊馬鳴閣(今四川廣元北),企圖切斷曹軍後方通道,被徐晃擊敗,蜀軍自投山谷,死者甚多。曹操聞後,甚喜,給了徐晃指揮軍隊的符節,並下令說:“此閣道,漢中之險要咽喉也。劉備欲斷絕外內,以取漢中。將軍一舉,克奪賊計,善之善者也”(《三國志·魏書·徐晃傳》)。

建安二十四年(216年)六月,劉備繼取漢中後,派孟達、劉封攻占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勢力有所擴展。七月,孫權欲攻合肥,魏軍大部調動淮南防備吳軍。鎮守荊州的蜀前將軍關羽,抓住戰機,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荊襄(魏荊州治新野,今河南新野;襄陽郡治襄陽,今湖北襄樊)。

時魏徵南將軍曹仁駐樊城(今湖北襄樊),將軍呂常駐襄陽,右將軍于禁及立義將軍龐德屯樊城北。徐晃(時為平寇將軍)屯宛(今河南南陽市),為為襄、樊之後備軍。八月,大雨,漢水暴漲,于禁七軍均被水淹,在關羽水軍猛攻下,于禁被迫投降,龐德力戰被俘殺。關羽乘勝圍攻樊城,並以一部兵力包圍襄陽。此際,魏荊州刺史胡修、南鄉(治南鄉,今河南淅川東南)太守傅方,均降於關羽,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人孫狼等,亦殺官起兵,回響關羽。關羽聲勢一時“威震華夏”(《三國志·魏書·關羽傳》)。曹操感到威脅,一度準備遷都,的被丞相司馬司馬懿及曹椽蔣濟力諫而止。時徐晃所部多為新兵,難以與關羽爭鋒。

後曹操採納了司馬懿利用矛盾破壞孫、劉聯盟,以坐收漁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見孫權。同時指令徐晃率軍援救曹仁。徐晃進至陽陵陂(樊城北),曹操派將軍徐商、呂建傳令:“須兵馬集至,乃俱前(即必須待後續援軍會齊後方可進擊)”(《三國志·魏書·徐晃傳》)。時關羽前部屯偃城(樊城北約五里),徐晃佯築長塹,示以將切斷蜀軍後路。蜀軍懼被圍,燒營撤走,徐晃軍進據偃城,兩面連營,漸向圍城蜀軍逼近,徐晃軍營距關羽所圍僅三丈,作地道及箭飛書與仁,訊息數通。

時曹操使者返回洛陽,帶來孫權密信,說即派兵西上襲擊關羽,但請保密,以防關羽得知有備。曹操採納董昭意見,故意泄漏信中內容。曹操令徐晃用箭將孫權密信內容,分別射入樊城及關羽營中。被圍魏軍得信後,士氣倍增,防守更堅;關羽得信後,則進退兩難。

此時,曹操為了解救樊城、襄陽,已率主力由洛陽進抵摩陂(今河南郟縣東南),並已先後派殷署、朱蓋等12營兵進至偃城,悉歸徐晃指揮。

關羽軍主力屯圍頭,一部屯四冢。徐晃以聲東擊西戰術,揚言欲攻圍頭,卻出其不意突襲四冢。關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騎5000齣戰,被徐晃擊敗,當其退走營寨時,徐晃率軍窮追不捨,緊隨其後沖入營內。當時關羽營寨,外圍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礙設施極為嚴密,若從營外強攻極為困難。現乘其軍陷於混亂之機,由內突襲,一舉大破之,殺降蜀之胡修、傅方。關羽遂撤圍退走,樊城圍解。不久,東吳大都督呂蒙偷襲江陵,關羽被俘殺。

此戰,對於鞏固曹操的南部疆土,穩定後方都超了重大作用,不僅挫敗關羽的強大攻勢,更重要的是破壞孫、劉聯盟,改變了當時的戰略格局,使曹操掌握了戰略主動權。樊城、襄陽城危之時,曹操將名將張遼和諸將皆調回,以援曹仁,然張遼等未至,徐晃已解二城,其功可比張遼合肥之役矣。

曹操在一篇令中說:“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逕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三國志·魏書·徐晃傳》)。

徐晃凱鏇摩陂之時,曹操親自出營七里迎接徐晃,並設宴慶賀,慰勞徐晃。曹操舉卮(古代一種盛酒器。圓形。容量四升)對徐晃說:“全樊、襄陽,將軍之功也”(《三國志·魏書·徐晃傳》)。

徐晃治軍嚴謹,令行禁止。時諸軍雲集於摩陂,曹操案行諸營,不少士兵出陣圍觀,唯有徐晃部下“軍營整齊,將士駐陣不動”(《三國志·魏書·徐晃傳》)。曹操嘆曰 :“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三國志·魏書·徐晃傳》)。

黃初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魏王位,封徐晃為右將軍,進封逮鄉侯。十月曹丕稱帝,史稱魏文帝,又進封徐晃為楊侯,與征南將軍夏侯尚在上庸(湖北竹山西南)攻打蜀將劉封,破其軍,劉封逃回成都後,被劉備賜死。因徐晃鎮守陽平關,遷封為陽平侯。

後孫權派部將陳邵守襄陽,徐晃與曹仁共擊陳邵,攻克了襄陽。

黃初三年(222年)九月,魏文帝不顧大臣劉曄等勸阻,率軍首征東吳。魏文帝命征東大將軍曹休、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出洞口,大將軍曹仁出濡須,上軍大將軍曹真、征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圍南郡。吳建威將軍呂范督五軍,以舟軍曹拒休等,左將軍諸葛瑾、平北將軍潘璋、將軍楊粲救南郡,裨將軍朱桓以濡須督拒曹仁。但由於時機尚未成熟,準備倉促,曹丕首次征吳終以失敗而告終。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去世,吳國乘機派左將軍諸葛瑾等攻襄陽,徐晃與司馬懿擊敗諸葛瑾。徐晃因功增食邑二百,前後總計三千一百戶。

太和元年(227年),去世,謚曰壯侯,子徐蓋嗣。

點評:徐晃一生儉樸,對自己約束很嚴,病死前還特別囑咐叫埋葬他時斂以時服。而且他每戰有功,但很少邀功請賞,所以在曹操的軍隊中流傳著一句話“不得晌,屬徐晃。”徐晃用兵“先為不可勝,然後戰,追奔爭利,士不暇食”(《三國志·魏書·徐晃傳》),可謂別具一格。徐晃常說:“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當以功自效,何用私譽為”(《三國志·魏書·徐晃傳》)?所以徐晃把為曹操的統一事業而戰鬥當作自己效力的機會,以此為動力,鞭策著自己的行動。儘管這些認識打上了封建思想的明顯印記,然而,也顯出了他那可貴的品格。他是曹魏政權的開國元勛,也是我國古代的優秀戰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