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簡介

荀攸

荀攸(157—214年),字公達,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人,荀彧侄。東漢未年曹操手下謀士,著名的軍事家。從征張繡、呂布、袁紹等,屢進計謀,被曹操視為謀主。

荀攸祖父荀曇,為廣陵太守。荀攸自幼喪父。荀曇去世後,其故吏張權要求為荀曇守墓。荀攸年僅十三歲,對此表示懷疑,便對其叔父荀衢說:“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將有?奸?”(《三國志·魏書·荀攸傳》)!荀衢推問,張權果然是殺人在逃之人,荀衢由此對荀攸另眼相看。

中平六年(189年),何進秉政後,征荀攸等海內名士二十餘人。荀攸到後,被拜為黃門侍郎 。同年前將軍董卓擁兵入漢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十一月,董卓自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初平元年(190年)春,關東諸侯起兵進討董卓。二月,董卓遷漢獻帝及文武百官往長安。三月,董卓進抵長安。荀攸遂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人相謀:“董卓無道,甚於桀紂,天下皆怨之,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然後據餚、函,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之舉也”(《三國志·魏書·荀攸傳》)。事泄,荀攸與何顒被捕入獄。何顒因憂懼而自殺,而荀攸則“言語飲食自若”(《三國志·魏書·荀攸傳》)。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誅,荀攸得釋放,遂棄官而歸。官復原職,為公府,後“又舉高第,還任城相,不行”(《三國志·魏書·荀攸傳》)。荀攸認為“蜀漢險固,人民殷盛”(《三國志·魏書·荀攸傳》),要去蜀郡當太守,因道絕而沒有去成,停留在荊州。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曹操採納荀彧提出“迎奉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率軍進抵洛陽,迫獻帝移駕於許。此時,荀彧向曹操舉薦了荀攸,曹操寫信給荀攸說:“方今天下大亂,智士勞心之時也,而顧觀變蜀漢,不已久乎”(《三國志·魏書·荀攸傳》)!遂征荀攸為汝南太守,人為尚書。

曹操素聞荀攸之名,與其交談後,大悅,對荀彧、鍾繇說:“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三國志·魏書·荀攸傳》)!鏇又拜荀攸為軍師。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在淯水之戰被張繡擊敗。失利後,急於儘快消滅張繡與荊州牧劉表聯合勢力,於建安三年(198年)三月率軍南征張繡,荀攸也隨軍征討。出征前,荀攸勸曹操說:“繡與劉表相恃為強,然繡以游軍仰食於表,表不能供也,勢必離。不如緩軍以待之,可誘而致也;若急之,其勢必相救”(《三國志·魏書·荀攸傳》)。曹操不納。

五月,劉表派荊州軍占據安眾(今河南鄧縣東北),切斷曹軍退路,企圖與張繡夾擊曹軍,曹操交戰不利,後悔地對荀攸說:“不用君言至是”(《三國志·魏書·荀攸傳》)。曹操至安眾後前後受敵,遂令連夜開鑿地道,撤出輜重,示弱偽逃,並暗中設下埋伏,待機破敵。張、劉果然悉率所部追擊,進入伏擊圈時,曹軍奇兵驟出,步騎夾攻,大敗張、劉聯軍。曹軍獲勝後,速行北撤。從此,曹操對苟攸言聽計從,甚為倚重。

同年夏,左將軍呂布背叛曹操,與袁術聯合,遣其中郎將高順及北地太守張遼攻劉備。劉備向曹操求援,曹操遣將軍夏侯惇領兵救之,為高順等擊敗。九月,高順等破沛城(今江蘇沛縣),劉備單身逃走。曹操慮呂布兇險,對其威脅甚大。荀攸獻計說:“表、繡新破,勢不敢動,布驍猛,又恃袁術,若從橫淮、泗間,豪傑必應之。今乘其初叛,眾心未一,往可破也”(《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二》)。曹操遂納其計,決定暫時放棄征討南陽的張繡和荊州的劉表,集中兵力殲滅心腹之患呂布。

十月,曹操統軍攻屠彭城(今江蘇徐州),鏇即揮師向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進擊。呂布軍屢與曹軍交戰,皆大敗,遂退守下邳城。部將陳宮建議呂布率步騎駐紮城外,自領餘眾據守城內,互為犄角之勢,使曹操腹背受敵,顧此失彼,再伺機反擊。呂布不納,派人向袁術求援,袁術只虛作聲援。曹操圍攻下邳不克,師勞疲憊,欲撤圍退兵。荀攸與郭嘉指出:“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其銳氣衰矣。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夫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三國志·魏書·荀攸傳》)。於是,曹軍乃引沂水、泅水灌城。經月余,呂布更加困迫。十二月,呂布部將侯成、宋憲、魏續等叛變,引曹軍攻入下邳,呂布被圍在白門樓,被迫投降。曹操下令誅殺呂布、陳宮、高順等,傳首許都,凱鏇班師。

此戰,曹操一舉殲滅了勁敵呂布,為掃滅袁紹等割據勢力,完成統一北方大業,創造了有利條件。荀攸則在此戰中功績卓著。

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進行決戰。二月,冀州牧袁紹進軍黎陽(今河南濬縣東北),派大將顏良進圍白馬,攻東郡太守劉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進。劉延告急請援。四月,曹操為解除側翼威脅,北救劉延。荀攸獻計說:“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曹操依行其計,袁紹果然分兵向西,挺進延津。曹操趁機引兵向白馬疾進,及距白馬10餘里時,顏良大為震驚,倉促迎戰,為關羽所斬,曹操揮令大軍衝殺,袁軍大敗潰散,遂解白馬之圍。曹軍初戰告捷,有利於官渡之戰發展。

曹操攻克白馬後,遷移當地民眾,沿河西退。袁紹令主力渡河,親率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和劉備率五、六千騎兵追擊曹軍,與曹軍相遇。時曹軍諸將認為袁軍騎多,不如還保營。荀攸卻說:“此所以禽敵,奈何去之”(《三國志·魏書·荀攸傳》)!曹操與荀攸對視而笑,心領神會。曹操遂令部隊解鞍放馬,拋棄物資,誘使袁軍爭相拾取。時曹操騎兵不滿六百,趁其混亂,遂縱兵擊,大破袁軍,殺其大將文丑。文丑與顏良,皆袁紹名將,兩戰皆為曹軍所斬,袁軍士氣大減。這些,都是荀攸的功勞。

八月,兩軍相持於赤官渡。時曹軍糧方盡,荀攸對曹操說:“紹運車旦暮至,其將韓(荀+大)銳而輕敵,擊可破也”(《三國志·魏書·荀攸傳》)。曹操問誰可前往,荀攸推薦了徐晃。曹操遂派徐晃及史渙前往,二人在故市(今鄭州西北)截燒袁軍數千車糧草。

十月,袁紹又遣淳于瓊率兵萬餘護送軍糧,至距袁軍大營40里的烏巢(今河南封丘西)。此時,許攸聞其家屬犯法下獄,憤然投奔曹操,獻計偷襲烏巢(今河南封丘西)。眾人皆疑,只有荀攸與賈詡力勸曹操,曹操欣然採納其計,留荀攸和將軍曹洪守營,自率5000步騎兵夜襲烏巢,曹操令士兵拚死衝殺,全力攻破淳于瓊營寨,斬殺淳于瓊,將屯積的全部糧草和車輛焚毀。

時袁紹大將張郃因受誣陷而與將軍高覽臨陣反叛,燒毀軍械,向曹操投降,袁紹遂棄軍而走。張郃來降時,曹洪疑其有詐,不敢受降,荀攸對曹洪說:“郃計不用,怒而來,君何疑”(《三國志·魏書·荀攸傳》)?曹洪遂受降。

建安七年(202年),荀攸隨曹操討袁譚、尚於黎陽。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正率軍與荊州劉表作戰,這時北方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為爭奪冀州而發生內戰。袁譚派辛毗向曹操乞降求救。曹操無策,向眾人問計。眾將都認為劉表勢強,應先平劉表,袁譚、袁尚不足為憂。荀攸則不以為然,說:“天下方有事,而劉表坐保江、漢之間,其無四方誌可知矣。袁氏據四州之地,帶甲十萬,紹以寬厚得眾,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業,則天下之難未息也。今兄弟遘惡,此勢不兩全。若有所並則力專,力專則難圖也。及其亂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時不可失也”(《三國志·魏書·荀攸傳》)。曹操點頭稱善,於是接受袁譚投降,集中兵力擊敗袁尚,其後袁譚反叛,又派兵將其斬殺於南皮。自此冀州全部平復。   曹操對荀攸極為器重,評價很高,稱讚他說:“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三國志·魏書·荀攸傳》)。並封荀攸為陵樹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大封功臣,說:“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是也。公達其次也”(《三國志·魏書·荀攸傳》)。並增食邑四百,前後共七百戶,轉為中軍師。魏國初建,為尚書令。   史書稱荀攸“深密有智防,自從太祖征伐,常謀謨帷幄,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三國志·魏書·荀攸傳》)。荀攸與鍾繇關係甚密,鍾繇說:“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謂無以易;以咨公達,輒復過人意”(《三國志·魏書·荀攸傳》)。荀攸在輔佐曹操過程中,共獻重大計謀十二次,只有鍾繇知道。鍾繇撰集未就而死,所以“世不得盡聞也”(《三國志·魏書·荀攸傳》)。   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隨曹操征孫權,病死途中。曹操痛失良臣,流涕不已。荀攸長子荀緝,頗有父風,可惜早亡。次子荀適嗣。   曹操每次稱讚荀攸,都說:“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三國志·魏書·荀攸傳》)。時曹丕為太子,曹操對他說:“荀公達,人之師表也,汝當盡禮敬之”(《三國志·魏書·荀攸傳》)。荀攸曾病,曹丕拜在床下問候,其尊敬之情,無與倫比。   《三國志·魏書·荀攸傳》稱讚荀攸“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