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君度簡介

薛君度[美籍華人]學貫中西的社會科學

他的成名之作《黃興與中國革命》被學術界認為是數十年來研究辛亥革命的“最具有影響力的經典之作”。作為歷史學家、國際問題專家和社會活動家,他以開闊的視野、獨特的眼光研究當今的世界,學術研究涉及眾多領域,足跡遍布世界各地。

都說社會科學家成名比較困難,可是,美籍華人學者薛君度在國際學術界卻非常出名。

他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國際問題專家,其學術興趣非常廣泛,涉及法律、政治、經濟、外交、戰略、蘇俄以及華僑問題等諸多領域,著有中英文論著三十多本。

他還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交遊活動遍及世界各地及眾多著名學府,為促進中美了解、促進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認識和海峽兩岸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

近年來,他和他的夫人、辛亥革命領導人黃興的小女兒黃德華用美國黃興基金會的名義,對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和美國、俄羅斯的大學及學術團體進行捐助,捐助總額高達80萬美金。可以說,中外學人中有此能力而又能這樣“仗義疏財”者並不多見。

薛君度曾執教於香港大學歷史系,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研究院,美國馬里蘭、哥倫比亞及哈佛大學。現任美國黃興基金會董事長、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理事、大西洋基金會理事暨執行委員會委員、英國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顧問、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及廣州暨南大學校董、北京歐美同學基金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名譽教授、國際自然與社會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國院士、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以及國內十幾所知名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名譽教授、顧問、會長等。還曾被秘魯聖馬丁·德波雷斯大學、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薛君度生於廣州,原名炯裳。1938年廣州淪陷前去香港,於第二年畢業於香港中國新聞學院。1940年離港去粵北,1942年以廣東省高中畢業生考選第一名保送赴重慶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因軍訓不及格退學。1943年,轉學至重慶朝陽學院法律系。朝陽學院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素有“無朝不成院(法院)”之說。1946年在朝陽畢業後,到新加坡大學的前身萊佛士學院攻讀英國文學。萊佛士學院是新加坡獨立前的最高學府,其後的政要顯貴,多出自該校。1949年,自費赴美國紐約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政治系,獲得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在攻讀國際政治的同時,他還選修了中國近代史。他的成名作《黃興與中國革命》一書,動筆於1955年,是在大量發掘和收集西方半個多世紀中積累的有關中國辛亥革命的資料的基礎上撰寫的。1959年,應美國史坦福大學東亞研究委員會的邀請,赴加州工作,後任史坦福大學政治系首任研究員。此時,他利用該校著名的胡佛圖書館收藏的資料,將《黃興與中國革命》修改定稿。值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之際,此書由史坦福大學出版。由於作者從豐富的文獻資料中選擇了許多很有說服力的、特別是第一手的重要資料,對中國辛亥革命時期不少有爭論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探幽發微、精深翔實,扭轉了二十年代以來中外史學以孫劃線的觀念,使黃興在歷史上應有的地位得到中外學術界的重新認識。此書問世後,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被認為是“數十年來學術界研究辛亥革命最具有影響力的經典之作”。

1962年,薛君度移席香港大學歷史系任教。兩年後,請假經歐洲返美,並代章士釗先生帶一口信給李宗仁,從此長期在美執教。1996年,馬里蘭大學為表彰薛君度對該校和國際學術活動所做的貢獻,授予他“里程碑獎狀”。曾獲此殊榮者,除了馬大前校長杜爾博士外,薛君度是第二人。1973年,薛君度擔任全美新政治學組織執行委員會委員,後任《新政治學》編委。次年,組織華盛頓暨東南各州大學中國問題研討會並出任主席。研討會每年開會四次,直到1981年,會員達90人,包括後來官拜韓國首相的姜英勛。自1975年以來,薛君度以亞裔政治學者組織負責人名義,每年為美國政治學會年會組織有關中國或亞洲問題小組討論會或圓桌會議,從未間斷。1979年,他應邀任理海大學國際政治系校外五人委員會委員。1981-1985年,任美國亞洲學會亞裔學者委員會主席,並任國際問題研究會《國際研究報告》編委。

九十年代,薛君度告別了粉筆生涯,創辦“美國黃興基金會”。基金會是一個非營利的國際性教育機構,並無會員,經費來源主要出自薛君度、黃德華夫婦及德華大姊黃振華,部分是友人指定用途的捐贈,其宗旨除鼓勵研究黃興與辛亥革命外,主要為支持國內外教育事業,促進學術交流。近年來,基金會在國內外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設立了多個基金會講座及基金,並聯合舉辦研討會和編著書籍出版,成績甚為顯著。

薛君度的學術研究涉獵面廣,交遊活動頻繁,他對國際問題和政治局勢的分析,常常獨具創見,鞭辟入裡。他曾與西哈努克詳談民主高棉和越南問題;曾與蘇聯副外長賈丕才交談並發表《從莫斯科看中蘇關係》;曾應邀與香港總督魏奕信午餐晤談;曾被韓國統一民主黨總裁金泳三在其寓所邀見,詳談兩小時;還曾會見過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朱鎔基……

薛君度足跡遍布世界許多國家。除了美國的國務院外交學院、國防大學、拉丁美洲國防學院之外,他還曾應邀赴加拿大、日本、印度、比利時、泰國、墨西哥、法國、以色列、韓國、德國和英國宣讀論文或講學。美國大西洋理事會是一個非官方的政策研究機構,有理事一百多人,大都是過去的大使和軍政大員,如基辛格等。理事中還有不少是基金會和大公司的負責人,但教授很少,亞裔更僅有三人,而三人中,經常出席會議參加活動的就只有薛君度一人。1997年,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在美國國務院召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東擴後問題研討會,邀請俄羅斯及其它有關國家大使參加,薛君度以理事會理事應邀出席。他說:“美籍華人學者對北約有興趣的恐怕就只有我一人。”

正是這些閱歷和交遊,襄助薛君度教授對國際上一些重大和敏感的問題進行了解與分析,使他能以更開闊的視野、更獨特的眼光,去看當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