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簡介

一行

(683~727)  唐朝的天文學家、高僧。本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人。貞觀名臣張公謹的曾孫。張遂自幼聰敏,青年時期博覽經史,尤精曆象、陰陽、五行之學,時人比之為孔子高徒顏回。武則天侄武三思慕名請與結交,遂隱入嵩山,削髮為僧,師事禪宗大師普寂,法名一行。他訪師求學,先後到剡州天台山、荊州當陽山學習佛教經律和天文。開元五年(717)唐玄宗李隆基禮迎一行至長安,向他徵詢治國之道。開元八年,天竺僧金剛智至長安傳授密宗。一行從金剛智灌頂受法,此後成為唐代密宗的一位領袖。

開元九年,因據當時行用的曆法所推算的日蝕多誤,唐玄宗招請一行改歷。一行首先對梁令瓚設計製造的黃道游儀(古代渾儀中一種,用於測量天體的坐標位置)木模進行了鑑定,支持梁令瓚用銅鐵鑄造成器。開元十二年,一行用此儀測量恆星的赤道坐標和對黃道的相對位置,並做了同漢代觀測結果的比較研究。開元十三年,一行和梁令瓚合作設計製造了水力運轉的渾象(類似於現代的天球儀),其上還附有自動報時的機械裝置,被稱為開元水運渾天俯視圖。從開元十二年起,一行組織了全國十多個點的天文大地測量。其中南宮說等在今河南省四個點的測量工作最重要。他們測量了當地的北極高度、夏至日正午八尺標竿的影子長度,還測量了這四個位處一條子午線上的觀測點之間的距離。經一行歸算,求得南北兩地相距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唐代尺度),同北極高度相差一度。開元十三年,一行著手編歷,逝世之前完成草稿。此後經張說、陳玄景等人整編成冊。其中包括:《開元大衍曆經》一卷七篇、《七政長曆》三卷、《歷議》十卷、《歷立成》十二卷、《古今曆書》二十四卷、《略例奏章》一卷、《天竺九執歷》一卷。其中《歷經》全文被錄入新、舊唐書《歷志》,《歷議》、《略例奏章》被摘要錄入《新唐書·歷志》,因得存留至今。自開元十六年起,每年頒髮根據《大衍曆》推算的次年的曆書。經檢驗證明,《大衍曆》比以前所有的曆法都更精密。其結構嚴謹,演算步驟合乎邏輯,為後世曆法所師。《大衍曆》對太陽周年視運動中速度變化的規律描述得比以往的曆法更合乎實際。它在日食計算中首次考慮了全國不同地點的見食情況。對五星運動不均勻性的計算也比以往的曆法更合乎科學。開元二十一年,《大衍曆》傳入日本。

一行在數學上也很有成就。他在《大衍曆》中提出了自變數不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吸收印度傳入的正弦函式,並用於編制天文數表;提出了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內插公式。

一行叔祖父張大素撰《後魏書》,其中《天文志》未完成,後由一行續成為兩卷。後人將此兩卷補入魏收所撰《魏書》,為《天象志》的第三、四兩分卷。一行還曾助金剛智譯《陀羅尼經》;助印度善無畏譯《大日經》七卷(存),並自撰《大日經疏》二十卷(存);奉敕撰《釋氏系錄》一卷;著《攝調伏藏》十卷,《梵天火羅九曜》一卷(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