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討會演講稿:加強實踐教學 創新音樂教師教育

上述“課程指導方案”及其實施對於實踐教學的重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該方案專列“實踐環節”部分,規定了實踐教學由社會實踐、教育實踐、藝術實踐、科研實踐等內容構成,增加了實踐類課程的課時數和學分比例;其次,增大了學校自主設課的自由度,拓展了實踐類選修課的門類,如歌曲寫作與改編、小型樂隊編配、合奏與指揮、形體訓練與舞蹈編導等;第三,整合單項課程,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有機融合,如中外音樂史課程與名作賞析課程的合併。

加強實踐類課程的比重,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奠定了基礎,但還不夠,畢竟實踐類課程的比重增加是有限的。理想的狀態是,包括非實踐類課程在內的所有課程的教學,都應該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有各自的擔當,尤其是專業技能課程的教學不僅要有效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還必須承擔起提高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重任。具體來說,音樂專業課程的教學不僅要教學生演唱、演奏、創作等,還應該順帶地教學生如何進行歌唱教學、器樂教學、創作教學,或至少自身的教學行為要為學生起到一定的教學示範作用。如“聲樂”課程不應是純粹的“聲樂”技能課程,它還應該是一門學生可以順帶兼修的“歌唱教學法”課程,因為我們培養的是中國小音樂教師,而不是專業歌者。

二、延長實習時間與豐富實習形式,通過教育實習提升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

客觀地說,目前《課程指導方案》中教育類課程比例還比較低,所占學分只有10%,教育類課程設定及其教學形式也有些單調,因此,提高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教育實習至關重要。

XX年,國家教育部、財政部等七部委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該意見要求各高校把實踐育人工作納入學校教學計畫,系統設計實踐育人教育教學體系,規定相應學時學分,合理增加實踐課時,增大實踐教學比重,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深化實踐教學方法改革,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特別是該意見所提出的兩個確保“不少於”,對音樂教師教育的實踐教學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一個是確保人文社會科學類本科專業的實踐教學不少於總學分(學時)的15%;一個是師範類學生的教育實踐不少於一個學期。這在原來的音樂教育見習與實習時間普遍只有6—8周的基礎上大幅度地增加了教育實踐的時間比重。

與此同時,各高校近年來也在不斷探索和改進音樂教育實習模式。目前的實習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統編模式,即音樂專業學生統一組隊進行實習;二是混編模式,即音樂專業學生與其他專業學生混合組隊進行實習;三是頂崗模式,即實習學生承擔實習學校原任教師整個一個學期的全部教學工作,將原任教師置換出來參加脫產培訓。上述三種模式規模不一,時間不一,可謂各有優長;三者有機結合,豐富了實習形式,杜絕了走過場的現象,將實習工作落到了實處,為提高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此外,國家教育部還鼓勵各高校建立教育實習基地,以形成教育實習長效機制,實現高校音樂教育與中國小音樂教育的互惠雙贏。

三、開展基本功比賽活動,引領學生全面提升藝術實踐與教學實踐技能。

從XX年開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學生基本功比賽”活動每兩年舉辦一次,迄今為止共舉辦了7次。這項活動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主辦,旨在推動音樂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培養模式,強化實踐環節,展示當代音樂教育專業大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精神風采。該活動開展十多年來,隨著活動內容與形式的日臻完善,對音樂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產生了獨特而重要的影響。

該活動內容分為基礎理論知識和音樂教學技能兩部分。其中,基礎理論知識部分包括“專業基礎理論綜合”和“教育基礎理論綜合”兩項內容;音樂教學技能部分包括鋼琴演奏、歌唱與鋼琴伴奏、自彈自唱、合唱指揮、中外樂器演奏五項內容,簡稱“五項全能”。參賽學生由活動主辦方按照一定比例隨機抽取,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比賽活動能夠反映參賽學校的整體辦學質量。

從該活動所設定的比賽項目不難看出,活動主辦方的導向十分明確,即在全面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上,重點考察學生的藝術與教學實踐能力。特別是對鋼琴伴奏、自彈自唱、合唱指揮等這些中國小音樂教師必備的實踐能力進行專項評比,這對於引領學生重視自身藝術與教學實踐技能的全面提升,進而推進整個音樂教師教育課程改革,都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四、鼓勵大學生去農村支教,將加強實踐教學與緩解農村師資缺乏狀況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