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師德之星的演講稿

古語有云: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師德、師表、師範是每一位人民教師踏上工作崗位的必修課,但是教育是一項高難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師德之星的演講稿3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關於師德之星的演講稿篇1

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我演講的主題是《師德與師愛》。

記得法國作家盧梭說過:“沒有榜樣,你永遠不能成功地教給學生以任何東西。”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也說過:“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我想,我們每個教師的師德就如同這裡的“榜樣”和“陽光”。俗話說,親其師,則信其道;信其道,則循其步。所以說教師是旗幟,學生如影隨形般地追隨;教師是路標,學生毫不遲疑地順著標記前行。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教師若不是路標,縱然你的理論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藝術性再強,都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每個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態,都清晰而準確地印在學生的視網膜里、心光屏上,這就是無聲路標的示範性,這種示範性將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內化力。

師德無價。學子對恩師的追隨,如同雲翔而影從。再沒有什麼比師魂的陽光更有無窮的魅力的了。再沒有什麼比師行的榜樣更有無比的功能的了。

每當看到那一雙雙渴求的目光,一張張專注的面容,不由得讓人身心激動,似乎融入到無比聖潔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贏得了壯麗的升華。我們的奉獻雖然不見什麼轟轟烈烈的壯舉,但卻是用平凡與崇高的師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純的天地。

關愛學生,是一種發自靈魂的芬芳,一種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會縈繞成一團幸福,緊緊裹住你的心靈。

——找尋那隱藏已久的幸福的種子,它就會成為你源源不斷的能量,於是,那花白的頭髮,佝僂的背影,將不再是老師唯一的形象;那一盞清燈,伏案深夜,將不再是老師單調的寫照。我們應該長久的擁有年輕的光芒,青春的朝氣,蓬勃的活力;我們應當驕傲的招展博大的關愛,美麗的心靈,磊落的胸懷。

或許,這並沒有道出為人師者的全部內涵,但我們至少從中感受了一種奉獻的聖潔和偉岸。是的,我們甘為人梯,吃也清淡,穿也素雅,面對大千世界,我們心懷淡泊,像春蠶,像蠟燭,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用青春和生命譜寫無怨無悔的人生,雖然平凡,我們的脊樑卻支撐著祖國的未來;雖然清貧,我們的雙手卻托舉著明天的太陽。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愛滋潤每一個孩子的心田。雖然有時也會因學生的調皮而埋怨,因他們的退步而急躁,因他們的違紀而失態,雖然有時也感到很累,很煩,但這時心中總會湧起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師之德與師之愛不斷激勵我以真誠去對待每一個學生。我始終想著兩句話,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使我對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寬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責,多了一份尊重。

家長把天真爛漫、聰明伶俐的孩子交給我們培養,這是對我們的極大信任。我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愛他們呢?我堅信,皮格馬利翁能用真情使石頭變成少女,我們也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誠的愛心感動上帝,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我面對的全體學生。

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們的教育事業是常青的。我的生命在學生身上延續,我的價值在學生身上體現。我無悔於我的生命,更無悔於我的選擇,在這三尺講台上,閱歷春秋,苦苦耕耘,用我的愛心、誠心、細心、耐心、操心去換取學生的開心,家長的放心,祖國的振興!

“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我就要把我的青春、我的熱情、我的全部精力都獻給它,這樣,我才會問心無悔。”這就是我常說的一句話。我就憑著這種堅定的信念,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辛勤地耕耘,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花在學生身上,我積極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世紀的人才。

謝謝大家!

關於師德之星的演講稿篇2

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始終相信》。

俄羅斯小說家安東.契柯夫說過:每個人都生活在他的信念之中。“始終相信”這個短語,就是信念的表達。

1995年,我作為一名非師範畢業的老師,第一次踏入師範學校的大門參加崗前培訓。在鮮花翠柏叢中,我看見了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的塑像,以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八個大字。陽光下,這八個字熠熠生輝!我折服於字的蒼勁有力,但對它的內在含義卻是一無所知。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懂得這八個字是對一個教師的起碼要求。它告訴我:作為教師,應該有著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人格。十幾年的教師生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八個大字也逐漸成為了我的職業信念。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十幾年來,我時刻注意用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來影響每個孩子。我始終相信:“愛生者,生恆愛之”。孩子們記得許多細小的事情。記得老師的耐心輔導,循循善誘;記得老師幽默的話語,親切的笑容;記得老師雪中送炭式的幫助;記得老師出人意料的寬容。20xx年的教師節,一個已經畢業很久叫曉穎的學生給我來信。信中說:“老師,我們已經5年沒有見過面。還記得您對每一位同學都是那樣平和,在我聽來,這種淡如水的口吻卻比任何聲音都來的深刻。在您平和淡定的話語聲中學習,是我小學生活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我還記得那時的情形:淡淡的玉蘭花香、微風、明亮的課堂、同學的笑聲,和您——我的老師,在我心中漸漸融合,構成了最美的圖畫……我的老師,您能感覺到這顆被您溫暖過的心和這永不消逝的師生情嗎?!老師,教師節快樂!”這是一個學習成績很一般的孩子,信中她提到的事情我幾乎已經忘記。那次她沒有帶數學書站在走廊上時,我幫她借來課本並帶她回到了教室。沒有想到這么小的事情,她卻記得這么久。看了她的來信,我很感動。作為教師,我感到這些年收穫最大的就是這些可親可愛的孩子給予的這種快樂和幸福!我始終相信:師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

我喜歡孩子,喜歡和他們聊天。孩子們的心是稚嫩的,純淨的,但又是容易受傷害的。為了更貼近他們,了解他們,幫助他們,我於20xx年至20xx年,自費參加了國家級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培訓,並於20xx年暑假,在北京通過考試獲得了國家級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培訓證書。回到學校後,我便組織老師編寫了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系列,並在中年級和高年級進行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驗性教學。同時我還在學校開設了心理諮詢室——陽光小屋。還記得每當陽光小屋開放的日子,一下課,蜂擁而至的孩子幾乎要把大門擠破;紛至沓來的信件總是把陽光信箱塞得滿滿的;情緒牆上的一張張紙條傾訴著孩子們的煩惱與困惑。看到這些,我明白走進孩子們的心,引導他們身心健康地成長,是我應該做的工作。有時候,我一個星期要給二十幾個孩子回信;有時候,因為個別孩子的問題,我要花很多時間和他的家長談心。

還記得四年級那個聰明的男孩,因為母親從事的是特殊教育工作,平常接觸的都是一些殘疾和弱智的孩子,久而久之,職業的壓力和焦慮讓這位母親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偏離了健康的軌道。她會帶著兒子去看那些肢體殘缺的兒童,告訴他:如果你到處亂跑就會像他們一樣;她還常常在兒子放學的路上或者到學校里充當兒子的保護人,斥責那些和兒子一同遊戲的同學。在母親這種過分的關愛下,這個男孩沒有朋友、沒有笑容、性格憂鬱、內向。他在陽光小屋情緒牆上的留言是:我很討厭媽媽。看到這樣的留言,我很難過。看到眉頭緊鎖的孩子,我覺得心疼。為了幫助他走出困境,我一次又一次地和他的母親談心。直到她同意嘗試讓孩子和同班同學一起回家,一起外出活動、遊戲,。我還積極和專業心理諮詢師聯繫,共同對孩子母親的職業心理問題進行治療。在學校里,我和班主任更多地關注這個孩子,給他創造和其他同學接觸的機會。現在,這個小男孩已經是陽光小屋的小助手了。他常常對來情緒牆貼心裡話的同學說:“你們把紙條貼上去吧,林老師一定會幫你的。”雖然我在學校還擔任著行政和語文教學工作,時間有限,但我想:把自己的所學用來幫助孩子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始終記得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的一句話:“我們的工作是培養人,這就使我們擔負著一種無可比擬的特殊責任。”

作為教師,我們除了教給孩子知識,我們還應該主動學習知識。走進課堂,我總是帶著微笑,為了讓自己和學生的心靠得更近;教學中,我在達到預定目標的情況下,常常靈活改變原先的教學設計,為了與學生共同構建開放生成的課堂;下課時,我往往會在班上多呆一會兒,因為一群唧唧喳喳的“小麻雀”總有著問不完的問題。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水平,我喜歡外出聽課聽講座,常常從別人精彩的授課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讓專家們精要的理念給自己打開一扇扇教學研究的視窗。每個學期結束時,我都要問學生:“這個學期你學會了什麼?”孩子們爭先恐後的回答,讓我感到教的快樂;每個學期結束時,我也常常問自己:“我學會了什麼?”一節節聽課筆記、一篇篇論文、一份份教學設計、一張張獲獎證書,讓自己體驗到學的充實。教學相長,收穫滿滿。我始終相信:“只有自己學會了,才能教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