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作文11篇)

xx班  段星

在這少雪的冬日裡,迎著陣陣凜冽的寒風,春節的腳步悄悄然地走近,新年的憧憬與期盼掩埋了去日的遺憾與惆悵。對著牆上的掛曆掰弄手指,細算著春節到來的時間。喜悅激動之餘,不禁感嘆歲月匆匆。平淡而忙碌的日子流轉交替,傳承著人們對幸福的期待。

撣塵

“二十四、掃房子。”傳統觀念中,“掃塵”是為了感激“灶王爺”消災賜福的恩情,而母親是一個願守舊制的人,自然對節日習俗分外重視。臘月二十四這天,在母親的驅使下,家中可謂“全民皆兵”,翻箱倒櫃,掃灰除殘,忙裡忙外。母親使喚我搬來梯子,她則面戴口罩,頭上裹著方巾,儼然一位虔誠的伊斯蘭婦女。母親手持繫著雞毛撣子的長竹竿,踩著梯子,仰著頭,眯縫著眼睛,對天花板上的塵垢蛛網揮舞著手中的“除塵利器”。天花板可謂“山高皇帝遠”,長期不經打掃,蜘蛛蛾蟲便毫不客氣地在這裡安家落戶,給天花板添上一張張細密的蛛網,一層層厚厚的塵埃。這可忙壞了母親,一遍遍刷掃後,又用毛巾耐心擦拭,我則將母親撣下的灰塵清掃乾淨。一陣忙亂後,屋子裡亮堂了許多,陽光遠遠照進,整個家煥然一新。勞碌而歡快的撣塵,撣去舊一年的疲憊,迎接新一季的幸福。

春聯

春節一日日臨近,可家門上的對聯還沒有更換,去年的春聯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了整整一個春秋,已經有些破舊,積滿了灰塵,實在有礙觀瞻。母親打算出門採購,我們便一齊來到廣場上,挑選幾幅年畫和今春的對聯。佳節未至,可年味甚濃,大街上人頭攢動,歡快的樂曲聲、行人的談笑聲不絕於耳,隨處可見高掛的紅燈籠,小孩子饒有興趣地玩弄著買來的爆竹,年壯者手中大包小包,不顧疲倦地往家中趕。我和母親來到一個售賣春聯的地攤前,精心挑選後,母親拿了一副,不想零錢不夠,而整錢又找不開。母親無奈地向攤主說明了情況,攤主卻十分爽快地收下了母親手頭不足的零錢,我們連聲感謝,攤主只微笑著點點頭。回到家,我們共同換上了這幅新對聯,它傳承著悠久的文化習俗,還有一份美好的質樸人情。

時光清淺,歲月靜美,素雅流年的風輕輕吹過,送來新春的溫馨與祥和,傳承著生活的美麗與明媚。平淡生活,努力成長——這是一份執著,對青春生命的執著;這是一種情懷,被光陰浸潤的情懷;這是一場傳承,對淡然心境的傳承。輕倚歲月的轉角,守望生活的傳承。

傳 承 九六班  鬍子文

昨天,今天,明天。時間在鋸齒輪上飛快地流走,將所有的對美好的希冀化為機械化的潤滑油,一併傳送到了未知的未來。今天是農曆中國XX新年的第一天,我推開門,想與這福氣撞一個滿懷。靠在門框上,靜候客人們的到來。屋內屋外連綿不絕的腳步聲和賀喜的吉祥話,早就像達到了油溫的油鍋,沸騰起來。

今年對我們家來說是非同尋常的第二年。今年,我們又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輩的長輩從遙遠的深山接到相隔幾十千里的縣城來過年。那路程崎嶇而遙遠,背上沉重的擔子,很難想像,年近古稀的老人如何成功地抵達鄉村的公路上。偏偏天公不作美,陰雨的天氣讓人的心裡都蒙上一層厚厚的翳。爺爺奶奶腿腳不好,不知道是否能接受長途路程對他們的輪番折磨。父親早就起床,披上厚厚的大衣,趕往車站去迎接他們的到來。我從他並不年輕卻挺直的背影中看到了一絲激動與期待。因為他做事從來謹慎小心,不會輕易把東西落在家裡,這次,他失誤了。他果真倉促地打開門,將東西一拿便不假思索地跑向門外。看起來,他竟變得邋遢許多。我坐在家裡,啜著水,靜靜地觀望這一切。細細掐一下表,約莫也有半個小時了吧,怎么步調如此之慢。我這樣想到。突然爬到窗子邊,發現外面早已人聲鼎沸。車流聲,鳴笛聲,以及市場裡絡繹不絕的人群,在穿梭馬路時小心卻又快步的步伐。他們滿心都是期待,我看得出來。因為,他們每個人都面露微笑。

父親將他們接回來了。他們踏進門檻,揶揄著腳,竟不知道該往哪裡放。母親細心地將拖鞋放在他們腳邊,他們面露幾絲尷尬與羞澀之意,只得仰天笑笑解除這短暫的尷尬。我觀察到他們亦步亦趨的腳步,一頓一頓地,在地板上,發出並不悅耳的聲響來。像幾隻笨重的企鵝。等他們挪步到客廳,母親吩咐我去泡茶,我接過滾燙的開水,在泡茶的間隙,我聽到了奶奶粗重的喘息聲了,爺爺有老胃病,奶奶有老肺病,這多年來,總是咳嗽不停,於是定時服藥,也沒見多么顯著的療效。我正在擔心他們是否能與長途跋涉與惡劣的天氣作鬥爭,不過幸好,他們並沒有染上風寒等頑疾。茶水泡好了,我端到二老面前,他們欣慰地接過茶水,“一切都還好吧?”“今年上初幾了”等關切的話語淹沒了路途上的不適。

吃飯時,帶有花色字樣紅包總會適時地被遞過來,我小時候是很願意接過紅包,然後樂呵呵將它塞進口袋裡。但現在,我竟對這等事變得不甚自然起來。我總是羞於接過長輩的錢,卻沒有能力還給他們等同數量的錢。就如同席間拿起筷子時,總會被人推搡著,輕輕在我耳邊說:“讓長輩先吃。”我於是不甚掃興地放下筷子。那時一些沒心沒肺的快樂總會被總結成教訓與教誨的不言而喻的守則里慢慢演變成習慣。它是紮根在人們心底的東西,畢竟,百善孝為先。

奶奶囑咐我過來,然後我過去,她讓我坐下,摸摸我的額頭道:“又長了一歲。”我喏喏道:“嗯。是的。又長了一歲。”這時早已過了睡覺的時間,不多時,爺爺已經靠在沙發上,睡著了。父親過來,想為他蓋上被子。不料他竟像個孩童一樣,從睡夢中驚醒過來。父親關切地問道:“爸,去床上睡吧。”爺爺不知是點頭還是哼哼了一聲,從沙發上緩步爬起來,父親的洗腳水早就在他腳邊放著,看來,是要放涼了。爺爺想端起洗腳水去倒,不料父親阻止他,從他手中奪過了那一盆快要溢滿的水,他定在原地,思考了幾秒鐘,聽到水倒掉之後,才挪動笨拙的步子,一頓一頓地邁進臥室。

零點的鐘聲敲響了,鞭炮聲,煙花的爆炸聲一齊響起。然後化作一道明亮而刺眼的光輝直衝上天空,綻放出璀璨無比的花朵來。我趴在視窗,痴痴地看著它們高調地綻放。奶奶感嘆道:“真美啊。”這正如他們老一輩堅強而倔強的生命一般,短暫卻耀眼。什麼都會變的,韶華易逝,煙火一瞬,唯有留在人們心裡的那種倔強而美麗的靈魂不變。就像代代駐紮在人們心底的孝,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就能將它得以更好地傳承。孝並不是並非要執行的死命令,而是抵達人們心裡道德底線的一道無形的防線,一直考驗著世代傳承下來的精髓。我望著奶奶,應和道:“是啊,真美。”只見她笑了,悠長而欣慰。

我看著窗外的煙花,總把新桃換舊符。是的,春天不遠了吧。天空中划過一道美麗的痕跡,在心底的某個角落,這樣的場景終會代代交替,生生不息。

傳承 xx班 張搏一

年關將至,新年的氣息也一點一點接近,人們對年的期盼心情卻一年比一年更淡。

家中一年一度的大掃除,我並沒有參與,臘月里的家人的忙碌,我還沒有覺察,自己已經坐在電視前等著吃年夜飯。家中因爺爺過世,曾經掛著的小紅燈早已清除,沒有什麼東西掛著顯得格外落寞,臥室門口還貼著馬年的剪紙。家中一切似乎一如既往,少了幾許的喜慶感。

晚上我並未選擇看春晚節目,但壓根也沒想過下院子去放炮玩。院子裡飄落著零星的炮皮,和往年那厚如地毯的情景形成很大的落差。我望著窗外,向一片寂靜的遠山瞅去。我有點想不通為什麼越來越不像過年了,年味怎么這樣的淡。

過春節是華夏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習俗,直接根深蒂固的成為中化民族的傳統。從古至今,每一年的春節都很熱鬧和特別。從古代君王設宴舉國同慶到父輩幼時玩燈,不論日子好不好過,過年總是讓人期盼的一件事情。現在全世界很多國家都開始慶祝中國新年,而中國的炎黃子孫卻不斷在冷漠。固然放煙花產生了霧霾,爆竹有可能產生火災。但缺少了這些,還叫過年嗎?正好煙花爆竹也很浪費錢索性也不買了。於是除夕少了煙花的點綴,少了熱鬧的氣氛也就寧靜了很多。

微信搶紅包的人確實很多,會用智慧型手機的人大概都在除夕夜搖手機,年味淡了人情也淡了。我國乃禮儀之邦,傳承下來的禮數卻漸漸的少了,到了我們這輩更是知之甚少了。以前還群發賀年簡訊,現在直接在微信朋友圈裡寫一上句:“親們!過年快樂”!還省了不少話費。

過了幾天我發現很多傳承已經被變了味。就拿壓歲包來說,長輩給晚輩發紅包,晚輩應該給叩頭答謝。但現在誰遵循了呢?先是死活不肯要,然後就像打架一般拉來扯去,最後仿佛萬不得已收下紅包。自己家長還要同樣做並且給壓歲包要大於等於人家給的錢才行。送禮是一堆東西送過去,人家回過來,又送別人去。這又把禮尚往來給扭曲了。

中國人傳承下來的精神品德不是遺失就是變味了。都說中國人好客,其實很多還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誰請你吃飯必須得回請,但過分攀比誰出錢最多那就壞了根本。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所積累傳承下來的思想財富更是珍貴。雖然很多早已遺失,不少已被改變,但我們要積極去守護,去端正,那些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傳承。

傳承 九六班  王瑋一

候車站裡摩肩接踵的乘客神情急促而興奮,集市上忙著購置貨物的人們的臉上洋溢滿了喜悅,這一切只因為一個簡單卻厚重的理由:回家,過年。

走在街上,一向單調的街道上都是鋪天蓋地的紅色:紅對聯、紅鞭炮、紅燈籠……這兒是紅的,那兒也是紅的,與蔥翠的行道樹相得益彰。嬉戲的廣場成了年貨的海洋,走一步路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踩到了誰的貨攤;三五個人圍在寫對聯的師傅身邊,只見那師傅蘸了蘸墨汁,便在紅紙上筆走龍蛇般的寫下對來年的希冀,紅底黑字更顯得霸氣十足;一些清冷的堅果攤現在也是紅紅火火,甚至把機器搬到了攤子前頭,叫價聲,機器翻炒瓜子的聲音,街頭三五成群的婦女的討論聲,一齊奏響了過年的樂章。在平時,這一切的擁擠和吵鬧也許會被人們批評說教,現在卻因為一個簡單而厚重的理由這一切都應當了——過年!外公常說:“瓜子在地上被踩的“嚓攃”聲,那才是過年的聲音。”

我一直驚異於過年的力量,它可以讓中國人在同一時間做著同樣的事。這是五千年來的深厚凝結起來的信仰才有的力量。

從古至今,每一代中國人都在過年,過年在每一代中國人的手上傳承。應該沒有人叮囑過:你要記得過年。這是一種無形的約定,這個時候,中華兒女的血液便在沸騰。

回家過年。這四個字好簡單,書寫起來就兩秒功夫。回家過年,這件事卻也不那么簡單,總會有人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無法回家過年,但每一個人都在拼盡全力的完成——回家過年。沒有太多複雜的理由,因為這是我們的傳承,因為團聚,因為愛。

回家過年,不僅僅因為這是我們一代代的習俗文化那么生硬。它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多了對家人的愛,對來年的期待。

回家過年像是一個碗,裝載了滿滿的人情和對美的嚮往,並且這隻碗,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相傳,承接,構成一道閃著光的不斷地紐帶,聯繫著過去、現在與將來。

傳承 xx班  張雅斕

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最注重的便是“孝”。“孝”也在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傳承下來,成為中華民族最引以為傲的優秀品質。

今天在家看電視,無意中翻到了中央台,電視裡正在播XX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我的目光被吸引了過去。有一位給我印象很深的女士,聽的主持人介紹,她叫朱曉暉。本是一位老師,結了婚,生了子,生活過得很是幸福與甜蜜。可XX年她的父親卻被告知得了腦梗,她辭掉了工作,賣掉了房子,開始一心一意照顧父親。她的丈夫因忍受不了煩瑣和貧困的生活,她們協定離了婚,丈夫帶走了孩子。此時,她已是心力交悴,可她依然沒有對命運妥協,她選擇了繼續照顧父親。租了一個十八平方米的車庫,每天就著鹹菜饅頭度日。十幾年的操勞使得才是四十出頭的她頭上已有了縷縷白髮,看起來甚是蒼老。朱曉暉只不過是芸芸眾生中再普通不過的一員,她沒有漂亮的外表,沒有華麗的藻飾,可她的孝老愛老與堅強擔當贏得了滿座賀彩。

朱曉暉對我的觸動讓我陷入的無盡的回憶之中……

父親生在農村,爺爺和奶奶都是地道的農民,家裡並不富裕,可爺爺沒有讓父親放棄讀書,父親著實吃了很多苦,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中專,出來做了一名老師;母親也是農村女子,後來學了手藝,自己開了個小店。通過父母的努力,日子開始好過起來。可在那時,爺爺卻患上了重病,父親帶爺爺去十堰做了手術,手術很成功,醫生告訴爺爺要多休養,不能做重活。可回到家之後,或許是因為爺爺種了一輩子的地,閒不下來,一年多後,爺爺的病又復發了。可醫生檢查了爺爺的身體狀況後,說爺爺現在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不好,做手術有很大風險,還是要靠吃藥維持。在此後的日子中,父親一邊工作,一邊細心照料爺爺。爺爺住的地方從我家開始算起,走路需一個多小時,交通不便,路況很差。父親常常是下午放了學去照顧爺爺,天還沒亮便出發趕下來開學校早會。就這樣,日復一日,風雨無阻的照顧爺爺,或許能夠留住爺爺,與爺爺共享這最後的時光便是父親最大的心愿吧,可是,事不如人願,父親依然沒能夠留住爺爺。半年後,爺爺與世長辭。爺爺的離世讓父親無比悲痛。父親所做的一切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今父母日漸蒼老,傳承孝道的接力棒,已在我的手中,但願我所做的一切不會讓父親失望。

傳 承

xx班  常安承

奶奶搬家了,這是上個月的事了。

爸爸媽媽在安康買了新房,把爺爺奶奶接去享福,並在我上高中時照顧我。房間不大,卻也舒適,正值過年之際,是要預備年貨的,而爺爺奶奶習慣了用煤爐滷肉,這裡卻限制了他們。加之對這裡的不熟悉,兒女也不在身邊,更不知在哪裡買到自己稱心如意的食材,愛釣魚的爺爺難以忍受這樣的寂寥,愛跳舞的奶奶也是如此,這樣一來,原本想讓爺爺奶奶安享天倫,卻適得其反,只有老人不住的牢騷和埋怨。

爸爸也是煩悶至極的,好心孝順,卻是這樣的結果。爸爸先安慰爺爺奶奶,盡力讓他們感到舒適,在身邊陪伴、幫忙,這才讓事情有所好轉。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爺爺突發奇想,想要裝修旬陽的老房子,爸爸不知如何是好,新房子總不能空著不住,老房子實在太舊,住不成。爸爸曾告訴我:“孝順,本質在於‘順’,只有順從老人的心意,他們才能幸福快樂。”爸爸也真這么做了,一口答應爺爺的要求,準備開年就開始裝修。

爸爸的言傳身教也是希望我能將其傳承下來,謹記孝順。而這樣的傳承對我而言有很多,爸爸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讓我銘記太多道理,像“吃一塹,長一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等等。

過年是要吃包子的,我從小就愛吃奶奶包的包子,肉餡的、豆沙的、油渣的、白糖芝麻餡兒的都很美味。今年我就主動讓奶奶教我如何包包子。說是學吧,其實也就是打打下手,從擀皮兒到捏花兒,在奶奶的指導和我的一次次實踐下便學會。這是種手藝,雖然只是簡單地包包子,卻也凝聚奶奶的諄諄教導和我的次次嘗試。奶奶的鼓勵,媽媽的讚揚,和出爐時包子的香味讓我真正嘗到包子的軟嫩鮮香和回味悠長。

走在街上,聽媽媽講述她那時過年的歡樂:一群孩子們穿著新衣,提著紙糊的花燈,成群結隊地在街上游竄,淘氣的男孩子嚷道“娃娃兒燈,娃娃兒燈,一哈燒個大窟窿”,女孩子就忙熄了蠟燭,等四下寂靜,就重新燃著;還有正月十五的燈會,一大群人拉著繞成圈的繩子,走街串巷,觀看舞龍鬧獅,彩船社火,四處張燈結彩,充滿了年味。那時雖然沒有手機電腦,但也確實是比現在熱鬧得多。而我不禁想問:何不將這些滿是年味的傳統習俗傳承下來?

我們無時不在傳承,從小時的拿筷到吚吚嗚嗚地講話,從學習一門愛好到積累無數知識;傳承是責任,我們應傳承先輩的智慧與經驗,應當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千百年來積澱的民族文化。傳承還是一種創新,我們不能固執地守舊,要敢於向權威挑戰,要善於改進落後的過分傳統的不正確的思想。

傳承很小啊,小到父母和孩子間的血緣,小到老師和學生間的傳授;傳承卻又很大,大到國家的申遺,大到自然的生生不息和源遠流長。傳承是傳遞,是承接,是把一項美好事物延續並發揚光大;是牛頓站在巨人的肩上,遙望和探尋那更深層次的學問;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傳承基礎和辯證取捨,擇善而從的傳承態度;是泥人張的栩栩如生,是變臉藝術的“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是朗朗上口的孔仲尼,是精通法治的韓非子;是筆走龍蛇的毛筆字,是婉轉高雅的北京opera……

爸爸的言傳身教是一種傳承,這傳承讓人刻骨銘心,讓人受益無窮。我的親身實踐也是一種傳承,這傳承讓人手到擒來,讓人觸類旁通。傳統佳節的習俗是一代又一代的傳承,這傳承應當原模原樣,讓人難以忘卻,讓甜蜜的記憶永遠刻在人們心頭。

傳 承 九六班  劉杪

我喜愛那些浸染了漫長歲月帶著時間痕跡的古物,每一件背後都有一個喜或悲的故事,為後人傳誦或遺忘。

時代的發展變遷是迅速的,它以最理智而也是最為殘酷的方式將落後的舊物淘汰出局,用走在最前沿的高端技術將其更替。那些沾染了厚重塵土經歷了滄桑歲月的古物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從往昔的輝宏頂峰跌入了黑暗無際的谷底,陷入了無休止的沉睡之中。而願意將他們重新拾起加以珍惜的不是年輕健壯的人,只有那些垂暮老人才會視它們為摯友。

“三千丈清愁鬢髮,五十年春夢繁華。”幾千年的繁華是否只是一場虛無的舊夢?我想,這不是人們希望得到的結局。無論是早已重見光明的抑或是仍沉睡於地下的,都不僅僅是一件工藝品,有人說它們是價值連城的死物,這樣的說法是不是過於不近人情了?“價值連城”不應該僅用黃金、鈔票衡量,更重要的是這件古物本身是皇家御用,也許只是平民百姓人家的日常用品。但無論如何,它的創造者和使用者都曾傾注了一段感情,伴隨著不同人的希望和不同時代的色彩奔波流離,即使變成一塊醜陋的小碎片,在時光的洗禮下,依然會綻放一種光明——那是新物無法替代的光明。

而我所說的,不僅僅是古物,技藝的傳承也是如此,曾在電視上看過一則公益廣告,那些從古傳至今日的技藝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不同於古物那般只要精心養護就可以維持原本的形狀,一直存在著,它們的傳承只能通過一代代的學習發揚而得以延續。可隨著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少的人願意去學習這些久遠的記憶,便利且可以賺更多錢的工作才是更好的選擇,廣告上的每一門技藝傳承人越來越少,數字由最初的十位變成了一,這種現況使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與難過。一門技藝的失傳不僅僅意味著失去,我們祖輩的優秀文化精神也離我們遠去。這不只是一代人的損失,它無法挽回,無法彌補,只能成為回憶中一道永不褪去的痛苦傷疤。

我不願面對這終將來臨的一天。古物也好,技藝也罷,它們的財富價值如果只是一時的,那我寧願它從沒出現過。可既然要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定有出現的意義,傳承是保護它們最好的方式,是對它最好的尊重,如果我們只會一味的前進更新,而忘記了傳承延續,那么一個國家的未來,一個民族的復興又該從何談起?如何實現?

傳承  九六班 周琪琪

“時光時光慢些吧,我不想讓你變老了……”一首簡單而樸實的歌打動了許多人,道出了我們的心聲。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父親的頭髮不知從何時染上了白色,時而不時總會叫我去給他拔,每拔一次,我的心仿佛被揪一次,或許是歲月它想告訴我“該來的總會來”。是的,有些事誰也阻止不了。在我的記憶里,自從XX年10月他外出工作後我就再也沒給他拔過白髮,每一次的命令都讓我用各種理由推遲或是拒絕,我不想面對,也不敢面對。今天,是XX年(農曆)正月初五,父親從廁所出來很嚴肅地說:“ab,這都多久沒給我拔白髮了,快來!”面對一屋的親戚我甚是感到尷尬,無從選擇的我只好安安寧寧地走去他跟前拿起工具開始執行。“這兒好像挺多,還有這兒……”聽著他這樣低落而深沉的嗓音,心中真不是滋味兒,思緒萬千交織在我心頭讓我很難緩過神。我不知道已經過去了幾分鐘,但好似半天時間沒有了。“怎么樣了,還有沒?”忍無可忍之下,我停止了,告訴他:“嗯差不多了,也沒多少啊。”說完便轉身進了房間。老師常說“時間不等人”,確實,時間總在人們不經意間悄然逝去,當你發現時,“白髮”就是種見證。

當你老了,走不動了。高齡九十歲的外爺一直都是能幹要強的人,在別人口中外爺“定能活百歲”。可是現實卻是殘酷的。今年,當我回去踏進門檻時,看到的卻是貪睡在火爐旁,蜷縮一團的病人。據說是由於吃壞再加上天氣突變引起感冒等症狀,雖說不是什麼大毛病,但對於這樣的老年人,親戚難免會有些擔心。“去床上睡啊爸。”看著母親一臉憂愁的樣子說道,不由得被感動了。母親將外爺拉去臥室,此時望著他們父女的背影眼睛漸漸變得模糊起來。彎腰駝背的外爺沒有以前那樣堅定的步伐,只是艱難的一小步又一小步。

一個殘忍的事實——人總會變老。我明白誰都不想讓自己的父母變老,誰都想讓時光慢些流淌,可誰又會想到父母一路走來的艱辛,他們將我們拉扯大的過程中自己卻在慢慢變老。想回報他們,唯一的方式便是“孝”。

“孝”也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美德,而如今,我們作為“傳承孝道”的接手人,就該努力去做到不負眾望。

傳 承 xx班 楊庚庚

時間帶走了人,留下了孝道去傳承。

-----題記

“爺爺去世了”,母親這句話猶如無數根鐵釘直插我的心臟,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浸濕了我的衣服和正在練習的習題本。腦海里,有著爺爺的生活片段像電影一樣播放。可是,電影也在播放中一點一點走向終結。我沒能留住什麼,就像我留不住爺爺的生命罷了!

車子使出了自己的全身力氣與崎嶇的山路做著鬥爭,轟隆隆的發動機聲在霹靂啪啦的鞭炮聲中安息。下了車,來不及呼吸一陣自然純淨的天然空氣,一路飛奔至老屋。來到了院子,踏進那離開多年的老屋。爺爺的遺照安靜地在八仙桌上放置,那烏漆的棺材像一個吃人的妖怪將爺爺緊緊得束縛在它的體內。看著爺爺那曾經和藹可親的面容,眼淚再一次狂涌而出。我後悔,我自責,為什麼沒在爺爺生命的最後關頭陪伴他老人家,我開始大聲呼喚著爺爺,我一次又一次地叩首,一遍又一遍呼喚,可是,什麼都無法改變。

我被父母拖到奶奶的身邊,奶奶早已哭成淚人,我擦乾淚轉而安慰奶奶。奶奶說父親是村里出了名的孝子,爺爺得的是癌症,父親為了給爺爺治病,花光了屋裡所有的積蓄,但沒能挽救爺爺,在爺爺癌症晚期的那段日子父親天天守候在爺爺的身旁,為爺爺洗臉、洗腳、端水餵藥。虛心接受爺爺的各種抱怨,父親孝敬爺爺,我敬重父親。

頭七已過,給爺爺燒完紙錢便戀戀不捨地回到家裡,坐在床頭,腦里回想著爺爺叮嚀我照顧好奶奶,孝順好奶奶的話語,眼淚又一次不由地濕潤了眼眶……

古有漢文帝劉恆為母親嘗湯藥,今有孟佩傑帶著癱瘓的養母上大學。中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湧現出無數個孝子,中國的孝文化也因他們而閃耀在光輝的歷史中。從現在起,我要接住他們遞給我的接力棒,弘揚中國孝文化,將這生生不息的孝道,傳承下去。

傳 承 九(五)班 陳昶元

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來講究忠孝治國,所以古語說“百善孝為先”,把孝作為一個好人的第一條件,實在是太深刻不過了。“孝”是一個人是否可以被稱為“人”的重要標準。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不曾停下他們奔跑的腳步,教我們吃飯、說話、走路,伴我們一步一步前行,渡過難關,越過險阻。父母是我們的人格榜樣,精神導師,幫助我們認識世界,創造世界,卻從不企求一絲一毫的回報。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每個漢字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正在接受方方面面的教育,但凡稍微細心一點不難發現,“教”是由“孝”和“文”兩個字組成的。可我們的父母往往只看重這個字的右半部分,而忽略了左半部分,這樣的教育是完整的嗎?在父母眼裡,好像只有做父母的義務,只關注孩子的未來,為了孩子,似乎沒有什麼是不能捨棄的。於是乎,我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寄生蟲生活。每次,母親總是笑著將我們堪比豬窩的臥室打掃乾淨,順手拿走又髒又臭的襪子;每次,父母總是未等你進門就迎上來噓寒問暖,怕你餓著凍著;每次,父親騎著車風裡來雨里去準時準點接送我們去學校。我常想,父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我們操勞,他們怎么不知道疲倦,他們是鐵人嗎?我們理所當然地過著皇上般的生活,心無半點愧疚,享受這些的我們心安理得嗎?

若干年後的我們又能否像他們對待我們一樣令他們“老有所依”呢?現在,我們都拍著胸脯說:“爸媽,以後等你們老了,我一定好好孝敬你們。”以後,以後是什麼時侯呢,要多久呢?中國有句古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不是一定要等到失去才幡然醒悟?才痛苦流涕呢?

所以,孝敬父母,要從現在開始,從點滴做起。

教育對人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然而沒有“孝”,我們空有一肚子墨水又有什麼用呢?我們喪失了“孝”就等於喪失了人性,即便擁有更高的文憑,更聰慧的頭腦,也只能是一頭“斯文禽獸”,注定是遭人唾棄的,被人瞧不起的。

當然,“孝”也要講究方法。不少學校舉行這樣類似的活動教育學生;“為父母洗一次腳,送一束花,給父母過生日……”等等,做到這些就是盡孝嗎?父母通過一次這樣的活動就能感受到孩子們的孝心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孝不是完成作業的應付,不是短暫的行為表現,它更多的是情,是人內心深處散發出來的一種深情,是對中華親情的完美傳承。“孝”便是“教”的最高水準,否則,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里,如果不默守內心最底的一道防線,我們古老而優秀的文化將毀於一旦,我們面臨的將是人性與文明的荒蕪。

烏鴉尚能反哺,何況人乎?百善孝為先,該從小事做起了,拿起拖把,幹活吧,該把這兩千年來的優秀文化繼續傳承下去了。

傳承 九六班阮可馨

二月南鄉迎春盛放,二月北國大雪紛揚。我那隻習慣旬陽和風細雨的關節,都在榆林一波一波的寒風中凍得發痛。我對北方的一切情懷和嚮往,都在寒凍里灰飛煙滅。

終於坐上火車,被暖氣團團抱住,漸漸暖和起來。那晚倒也幸運,夜車並沒有春運時分該有的可怕的擁擠,歸家的人沒有以往那樣多。

開車時已是深夜,車廂里也很是安靜。我讓媽媽先睡一會兒,自己看著行李。其實我們的行李並沒有很多,我們一致覺得回家過年,若大包小包如同逃難豈不壞了興致。我們隨身的各樣物品中,除卻手機錢包之外,最重要的是一個圓鼓鼓的灰色的無紡布袋了。

前一陣子在西安時,媽媽有天起了個大早,吃完早飯便出門去,直到紅日西垂時才手拎幾個購物袋回到家。不勝好奇,我打開那些購物袋,發現裡面竟都是衣物,且無一例外都是保暖性能極好又實用輕便的,有男式也有女式,都是老年款。把幾張發票上的數字加起來一算,竟超了兩千。問過她之後,我得知這些都是買給外公外婆的,沒有一件是為她自己買的。

列車在山野間不知疲倦地爬行,送疲勞的遊子歸家。大山里不見星垂平野,借明月可見有孤鳥繞樹三匝,它是不是也想歸家。我看向過道另一邊,一位穿著單薄的中年人靠在靠背上睡著了。他的眉頭先是緊鎖著,又漸漸地舒展開了。他的座位下,似乎有一個大紙箱,不知裝著什麼。

次日早晨,我們趕到了老家。媽媽幫外婆穿上羽絨背心,外婆滿臉的皺紋中盛滿了笑意與欣慰,卻又怪媽媽多花了錢。

在返程的火車上,我們又添了些行李。有衣物,有特產。或許那些不是最好的,但沉甸甸的溫暖就在手上拎著。

窗外,紅磚壘起的舊矮牆上,迎春花像一條金色的瀑布,靜靜地流淌。生命本是宇宙中一瓣微薄的睡蓮,終有偃旗息鼓閉合的那一天,但花的精魂卻代代傳承,光彩熠熠。孝道、愛心,這些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其實並不像大家所說的那樣宏大。它們其實很小,小到我們每個人都做得到,每個人都理應將它們傳承。時光荏苒,朝代更迭,但這些美好的品質像永不乾涸的河流,在代代人之間流淌,任憑彼此相隔萬里也傳承下來,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呼吸間細小的溫情,像花的精魂,永不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