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題目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問題倒過來想想,從相反的角度對原材料提出質疑。那么,我們對上述材料就會提出疑問,魯人到越國去一定會窮嗎?我們會認為正因為越人赤腳、披髮,鞋帽就大有市場,就會得出魯人未必會窮的結論。這就要求魯人敢於嘗試、敢於冒險、敢於改革。這種立意是一種擴散性思維,能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寫出新意,是尋求新思想,提出新見解,闡發新理論的一種思維角度。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內容的基礎上,對原材料作合理的聯想,進行恰當的推理、引伸。我們就會構想:魯人聽了勸告之後,會有什麼反響呢?去還是不去呢?去與不去各將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這就需要每個人作恰當的想像,從而得出“虧本生意做不得”,“無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觀點。這種立意是順向立意的更深一層的發展,有利於學生想像思維的進一步發揮,使學生能夠進行恰當合理的邏輯推論,寫出立意新穎、主題深刻的文章來。

(4)類比立意:就是通過聯想,把材料的已知內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內容由此及彼地聯繫起來考慮,找出其中的相似點。這樣,就可把材料內容與當前實際聯繫起來,進行類比,告訴我們辦企業、做生意,要根據當地的生產、消費、風土人情等情況,也要根據需要與可能,那么就要求我們考慮動機與效益,又要揚長避短,才能生財有道。這種立意便於聯繫實際,提煉深刻、高遠的主題,使作品富有濃郁的時代色彩和生活氣息。

8、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三位年輕的海軍新聞工作者在北京進行了一次特別採訪,題目是:中國人,你還記得“甲午”嗎?

一位來自佳木斯的三十多歲的東北漢子愣愣地問:“‘甲午’是個啥?”給他解釋後,他說:“現在都興公曆了,連俺屯子裡的莊稼人都不看皇曆了,誰還弄得清什麼‘甲午’!”。

從上海來京旅遊的林小姐說:“甲午戰爭我是曉得的。好像是在國中學過的吧。林則徐這個海軍司令沒當好,讓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條船,不過他禁菸還是有功的。”一位在頤和園北窗門外賣各種紀念章的中年人說:“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沒用。打仗是當兵的事,做生意就是多賺點少賠點。”

人們幾乎對此問題都感到意外。

在引導學生分析這則材料題旨的時候,首先要讓學生明白三個人各談了什麼內容。第一個人把甲午只看作是紀年的一個標誌。第二個人把甲午戰爭與鴉片戰爭混為一談。第三個人對甲午印象模糊,認為它不關自己的事。這三點內容是材料本身提供的,一般來講學生能夠說出。但僅僅做到這一步還是不夠的,還應該歸納三個人談話的共同點,即這三個人或不知道甲午戰爭,或印象模糊,反應冷淡。由此結論再引導學生作一系列的思考:作為一個中國人該不該忘記甲午戰爭?該不該忘記鄧世昌與侵略者浴血奮戰的民族氣節?該不該進行中國近代革命史的教育……通過這些思考,學生就會產生共識。那么再進一步從反面發問,對甲午戰爭一無所知的青年人,能有歷史的責任感、使命感嗎?老師通過這一層層深入的引導分析,學生對材料的題旨就明了了,認識也深刻了,寫起作文來也就不會偏題甚至離題。

9、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從前有個國家,境內有一眼泉水,名曰“狂泉”。國內的人吃狂泉的水,沒有一個不發狂的。只有國王不吃狂泉的水,沒發狂,言行舉止都很正常。

可是,發狂的人認為國王沒有發狂是得了發狂病。於是,大家商量,一定要為國王治發狂病。他們衝進王宮,把國王捉住,摁倒在地,用艾火燒,用銀針刺。

國王受不了痛苦的折磨,只好到狂泉舀了一瓢水喝下去。國王剛喝下狂泉里的水,便發狂了。

於是,這個國家君臣上下沒有一個不發狂的。大家手舞足蹈,十分高興。

對這則材料、該先引導學生讀懂它的意思.再用簡潔的語言把它表述出來。它的意思是:國人因飲“狂泉”而發狂。又迫使國王發狂。然後再引導學生作進一步的分析,國人發狂是不正常因行為,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不正常,反而把國王的正常認為是反常。由此概括它表現出來的一般意義,即不正常的東西如果成為一股潮流就會改變一切。再深一步分析,就會發現要使行為正常、不畸形,只要意志堅定,遠離畸形,那么被同化的危險性就小些。那精神畸形呢?它如果形成一股強大的習慣勢力,就具有驚人的同化作用。它會從思想上、精神上改變人、改變社會,使社會步入不正常的軌道。可見,指導思想上的失誤,往往會造成重大的損失。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大躍進”“文革”給我們的教訓是深刻的。因此,我們應對這種畸形思想進行持久的、不折不扣的鬥爭。

10、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武漢市東湖之濱的珞珈山,是武漢大學的所在地。山上有聞名遐邇的櫻花園。每年的櫻花時節,流光溢彩,遊人如織。於是,總見一些青年朋友穿著和服在櫻花叢中攝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漢留學的韓國青年見此大為不解,她對她的導師說:“他們為什麼要穿著和服去照像呢?我們韓國也有櫻花,但從沒有人穿著和服去同櫻花照像。”她的導師苦笑了一下,無言以對。

這則材料從導師的“苦笑”“無言以對”來看,表現了導師對那些穿著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滿和鄙視。導師的心聲體現了命題者的意圖,也體現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評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國青年,批評他們崇洋媚外,民族尊嚴淪落,國家觀念淡薄。

這則材料所涉及的對象有四個:一是遊人,二是中國青年,三是韓國青年,四是導師。這四個對象表現為材料的四個角度。而最能表現題旨和意圖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度。在第二和第四個角度中,假如從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閉的表現,由此而論證中國要走向世界,要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就必須解放思想。這個文意,雖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題旨和命題者的意圖。所以,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正確把握角度與題旨的關係。如果一味求新,“反彈琵琶”,只會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11、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個農民曾經向一位教授這樣問道:“先生,一個聾啞人曾到五金商店去買釘子。他先把左手中的兩個手指放在櫃檯上,然後用右手做釘錘的樣子。服務員拿出一把錘,他搖了搖頭,並用右手指了指放在櫃檯上的兩個手指。服務員拿給他釘子,他點了點頭。這時候,恰巧有個盲人近來。先生,請你想像一下,他將如何買到一把剪子?”

“噢,很簡單,只要伸出兩個指頭,模仿剪子剪布的模樣就可以了。”教授從容地回答。

其實,盲人是會說話的。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或其含意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12、請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農夫湯姆養了一群羊。放牧時,他總是放聲高唱:“我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愛……”可是有件事讓他感到有些遺憾——他的羊群里還有一隻黑羊。湯姆盤算著要賣掉黑羊:“這樣我的羊群里就都是可愛的牡羊了。”

冬天到了。一天,在一場暴風雪中,湯姆與羊群走散了。當暴風雪停息的時候,漫山遍野銀裝素裹,湯姆四處尋找,哪裡還有羊群的影子?這時,湯姆看到遠處有一個晃動的小黑點,跑過去,果然是那隻黑羊!其他的牡羊也在那裡。湯姆高興地抱起那隻立功的黑羊:“多虧有了你!”

春天,湯姆的羊群里又多了幾隻小黑羊,他的歌聲依舊嘹亮:“我的羊群啊,多么可愛……” 

請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或其含意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